拿到这本书时,读起来很慢,很多地方需要停下来慢慢体会,作者是个体心理学家之父阿德勒,致力于培训教师、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医生的工作。
他讲到,一切人类文明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书中对于自卑感的定义很广,按照我理解它就是遇到某个挫折就认为我不行,由此产生逃避、愤怒等情绪。
它也像科学上人的情绪脑中的杏仁体,主要负责行为上的打或逃,会发现如果被这两种情绪状态所掌控,后面都会造成不好的困扰。
作者反复提到合作这一理念,一些早期被家长溺爱的孩子长大出社会后总认为自己需要被他人重视,因此对于他人的关注极为敏感,实际上社会工作是讲究分工协作,要是总是要被别人重视才做事,那他就缺乏一定的独立性。
那么,怎么判断人们是否足够独立性,并且适应于社会发展呢?
作者提到,童年的早期记忆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哪怕是一个物件,一个事件碎片,只要多加揣摩,就能挖掘出不少性格背后的信息,就像考古学家做骸骨研究一样。
并且作者在书中举例了一些的他对有心理问题的人所做过的心理研究。比如,一位女生是家庭最小的孩子,父母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公主般的生活,奈何等她出社会后,除了找了一份文秘的工作干几天就没在干了,于是逐渐被社会淘汰。
这让我想起我家中我是老大,有两个妹妹,其中那时农村搞计划经济,重男轻女,所以我作为独子被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照,又因为父亲更喜欢最小的妹妹,所以更大点的妹妹就容易遭到忽视,以致于她上大学就早早开始学营销,做学校兼职,直到现在在社会混的不错。
书中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位钢琴老师对一位女孩子有好感,经常示好,于是女孩子打算不弹琴了,他就告诉她母亲,从此她把它本来喜欢的兴趣彻底抛弃了。
由此可见,女孩出于对爱情的恐惧和软弱,一旦有人对她感兴趣,她就反应过激和逃跑,由此自力更生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奢望。
这又让我想起了刚上高中时期,本来我在那学校待的好好的,虽然学校不怎么出名,它是按照中考成绩来分配学校的,那时我的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班上老师对我也很重视,那一学期确实很用心在自发式的学习,不料,到第二学期,父母听信于周围人的看法,认为在好学校就会有好成绩,托关系把我弄到一所重点高中,由此成绩一路下滑。
通过此事分析,也体现我那时对父母权威的恐惧,认为他们的选择永远正确,不抱有任何怀疑,当然,这也基于童年受宠环境所养成的价值观。
有时我就在想,既然童年以逝,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过好当下,认识自己,才会更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从而让自己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有一块站稳的位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