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时隔大半年,拿起一本《认知驱动》来看,有种相恨见晚的感觉。它不单是解决了成长中的误区,更多的是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那么讲讲我到底收获到哪些?
学习后写下来
是否有时感觉懂了一大堆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以前网上盛行过的一句鸡汤,其真正核心原因是人天性趋易避难。
读完一本书,不管是写出它的思维导图,还是用自己的话梳理一遍思路,都需要进去到深度思考中,而写下来,有视、触、说三大感官的参与,在学习上,人感官的参与性越强,学习效率越高。
写下来是对知识吸收一种的高级方式,而且写有多种表达形式。比如,写反思日记,有利于解决自身疑难杂症,写成功日记,有利于树立信心,写复盘总结,有利于增加思考密度等。
对内向者的深层认知
内向者,重理性,而且容易复杂化问题,所以有时总感到很累,同时敏感多思,太在意外界评价,擅长与事物打交道,因此有时不能与人良好沟通。
那么,有没有解决方法呢?有的,会发现内向者在情绪和行动上容易受到影响,这时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尽量打造成自己熟悉的环境。
还有,内在心理建设很重要,比如,加入一些高能量社群,写成功日记,写每天做成的五件事,或者经常练习冥想也行,增强对不良情绪的觉察,从多维角度去理解,接纳它。
这时感应和理性双向打开,由此对事物或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这时就达到一种自胜者强的状态。
在稍难处练习
书中一个案例,令我很是震惊,讲的是一位学者通过看美国电影,学会了英语,并且达到与外国人沟通自如的水平,因为这项硬功夫,毕业后有了工作,同时受到身边人的一致肯定。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步关闭所有字幕看一遍,第二步打开母语字幕观看第二遍,确认之前没有听懂的部分。第三步,换成英文字幕,把刚才没听懂的片段抄下来,第四步,反复练习听不清楚的片段,听完后马上跟读。第五步,关掉所有字幕,观看剩下的97遍。
其中,重点是检测清楚每一句台词的意思,并且逐步提升难度,从视、说、触、听、多维感官强化学习,并且付诸大量的练习。
作者把上面案例提炼出一句话,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就像曾国藩一样,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
由此可见,慢就是快,并且做到极度专注,不挑三拣四。
之前我也遇到过,真正学到东西的时候往是一段时间对某个课或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运用大量的好奇心,乐此不疲地学习,这才是正确的学习观。
上面是慢,踏实,弄懂。还要注重速度,而达到与常人不同的速度,往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练习,因为真正的对手不怕你会一万招,就怕你把一招练一万次。
刻意训练自己的阅读和写作速度,能极大地留出时间来检查,复习,甚至放松娱乐,所以,也不要缺乏“快速”这个意识。
所以,在底层心态上允许自己慢,学得少,学得慢,在动作上要“快”,对自己有要求,达到熟练、迅速。
总之,成长中难免遇到困难险阻,缺的是我们对它心理和行动上的底层认知,当能认清学习成长中的一些迷雾之后,并且付诸行动,相信很快就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