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23355/dbacf6b2f3204511.jpeg)
每次遇到他人遭受的悲剧都会觉得心中特别悲凉,比如看到一些小伙伴转发患病捐款的说说或者链接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因为总感觉个人的力量尚且太微小,似乎总是那么轻微而无力。
同时,我的这种感觉,也可能源于很多人对他人所遭受苦难的不屑和冷漠。
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生命中的不幸,换位思考一下,假设遭受苦难的人是自己,你会对社会抱有怎样的期盼?你还会趾高气昂地觉得他人的悲剧和你无关吗?
有人说慈善的本质是自愿,凡事一切要求他人行善的行为都是一种道德绑架,但是我觉得,慈善的本质应该是一种健全完善的人格。
百度百科中说:“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慈善事业是人们在没有外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济贫的一种社会事业。由此可见,在这句话中,“自愿”与否,只是人的一种选择,为何它却成了本质,而其所修饰的“奉献爱心和援助”才是次要的概念?这样理解是否已经喧宾夺主了呢?
那么什么又是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注意概念中的“过高”两字,如果说要求他人行善也是一种道德绑架,那么我们是不是只有“冷眼观世界”才能算是“道德正常”了呢?
一直很喜欢《恰同学少年》中蔡和森说过的一段话。“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
我们应该在社会日渐冷漠的潮流中回归属于人类本性的慈悲和善良、崇高和纯洁。
也许有的人觉得,这种事情多的是了,你能拯救所有的悲剧?
可我觉得,就算知其不可,我们也可以任性而为。孔子尚且说过“知其不可而为之”,更何况积少也能成多。遇见了,其实就是你和那个悲剧故事一种缘分。当你最终无视地走过,然后选择漠然的淡忘,你会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告诫自己:你如果不努力,将来这种因为金钱引发的痛苦和无奈,很可能就会降临在你或者你的家人的身上。
你如果不努力,你便没有帮助他人化解苦难的能力。
你如果不努力,以后面对这种悲剧,你就只能选择哀婉或者叹息……然后在痛苦和无奈之下求助那些不屑一顾的冰冷的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