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作者: 文武之道定乾坤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06:37 被阅读2次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语出自《周易·坤》,指平时处理事时,对他人做好事,积累善行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恩惠被后人享用;反之,做坏事,积累不善言行的家庭,必定会有过剩的灾难殃及后人。这一慧见告诫人们治家应以行善为本。

      南怀瑾认为,善恶之间是相互转变的,恶报能变成善报,善报也能成为恶报。世间好坏,均为人所致。

      

      乾隆年间,扬州有一人,名叫郑云龙。夫妻俩养蚕,是个小户人家。

      一日,在卖完蚕丝回家的途中,郑云龙拾到了一个小小银子包,约有六两多重。刚开始,他心里很高兴,盘算着用这银子凑本钱,扩大规模。但后来他又转念一想:“如果是客商的,辛勤挣来之物如今失落了,该多么焦急啊!倘若是个与自己一样辛苦挣钱过日子的人,这包银子是养命之根,一旦丢失了,一家老小怎么过活呢?”

      想到这里,他又转身回去,等失主来找。他忍着饥饿等了半日,才见到失主来寻,原来这钱是一个村子的后生失落的。那后生要拿一半银子酬谢他,郑云龙不肯;后又要给他一两买果子,又请他去饭馆喝酒,郑云龙一一谢绝,没有留下姓名就走了。

      有一年养蚕,郑云龙没处买桑叶,十分焦躁,就开船和邻居一起过湖去买。天已傍晚,来不及过湖,他们就把船移进一小港泊住,准备晚饭,郑云龙鬼使神差地自愿上岸讨火种,却碰巧遇到了当年丢银子的失主。

      那名失主叫刘志和,两人谈得十分投缘。郑云龙说:“因缺了桑叶,要往洞庭山去买。”刘志和说:“我园上桑树不曾增一棵两棵,如今不但够了自家,还余下许多,正好周济了老哥之用。这桑叶却像为老哥而生,可不是个定数?”郑云龙道:“就如你我相会,也是个定数。”后来,二人在堂中八拜为交,结为兄弟。

      

      干坏事也一样,恶报肯定有,“未熟不受”。好比一个人,犯了谋杀罪,抓住了当场处决,行吗?不行,要经过法庭审判,将他的罪过一条条列出来,让他死得心服口服,也让其他人弄清楚是为什么,这样才能起到惩戒坏人、鼓励好人的作用。

      好报恶报都是渐次积累的,做好事不一定每次都有好报,但只要有一次好报,就足以抵偿以前做过的所有好事。做坏事不一定每次都有恶报,但只要有一次恶报,就足以清算以前做过的所有坏事。

      有些人喜欢占别人便宜,这是无法长久的。你能骗别人一次、两次,却骗不了三次、四次。占人便宜犹如刀头舐蜜,虽然能尝到甜头,但也会割伤自己的舌头。所以,若你“心无远虑”,看不远,“各欲快意”,只顺着自己的欲望去贪求,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千万不要只为自己的一己之利,就忘乎所以、背信弃义、趁人之危、为所欲为,就算你能得到一时之快,时间一久,必遭天谴,引发后患,最终一无所有。《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荣国府的大管家,她一生要强,掌管荣国府大小事情。她对待下人苛刻无比,自己却不知进退,大肆敛财。只知损人利己、不知厚道待人的王熙凤到了最后,连她的丈夫也背叛了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

      民间有一句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按佛家的说法,做了好事就有可能得到善报,只不过要有耐心。今天晚上做了好事,明天早上就要求回报,这样就太急迫了。给老板做事还要一个月才领工资呢,你是做好事,又不是给人打短工。好报肯定有,但“未熟不受”,没到发“薪水”的日子,不要急忙写“领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aq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