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第八章“积极倾听”,内容不多,思考不少。回想起周末在群里和小伙伴关于“怎样提问算是个好问题”的讨论,我突然连接到,如果能真正听懂被教练者的回答,提问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1 下一个问题是什么?
初学教练,首先了解到的就是“提问”而不是“告知”。然后,我们就似乎进入了一个套路,每次教练约谈,都卯足了劲在思考,“我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呢?”一旦大脑进入了这个循环,不断寻求问题并组织语言,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聆听对方在说什么,甚至有时连问出来的话,听上去都特别生硬,不像在说人话。
我们似乎在聆听,但实质是,我们只是在等待自己的发言时机——提出下一个在我们大脑里搜索并盘旋很久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往只是为了满足我们作为教练——自己的猎奇。
有一个很有用的衡量工具,就是去觉察“对话中,我跟进了谁的议程?”
#2 我在听什么?
我时常会反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在听什么?
在课堂上,我学到的是三级聆听技巧,所以今天尝试把我的反思和学习体会用三级聆听结合在一起。
第一层是关注内容(但抠了细节,很容易让教练进到对方的视角里,而非中立位置,特别是当教练本人还是这方面专家的时候,就容易有判断并给建议),第二层是关注结构(重点在对方说话的模式,例如从开放转向拘谨、使用了较多的负面词汇),第三层是全息聆听(包括感受、语音语调语速、肢体语言以及是否与内容一致,但要注意教练和被教练者的投射、移情与反移情)。
关注对方的回答,对于教练来说,是具有意义的。它可以调频一致,同时在几个层次上理解对方,让对方感受到更加信任和安全,也逐渐打开更多。
#3 关注我的无意识偏见
这是今天最触动我的学习点——教练自己的无意识偏见。
昨天我有一个咨询,我们约在10点,但咨询师迟到了7分钟。她提前通过助理给我打了招呼,但想跟我花些时间来聊一聊关于她迟到的问题。她坦然承认自己无意识里认定了约定时间是10点半,直到出门时才想起记错了时间,所以很狼狈,然后问我怎么看待她的失约?
我没有太多的感受,对我来说,10-11点是我的咨询时间,前后会花在路上的时间也算进去的话,大约就是小半天。当我把这个区块的时间腾出来给咨询时,只要是可控的前后偏差,我都是可以接受的。
当我把这个回答表述给她听时,她给我一些关于她自己的反馈——“你这么说,却让我更加不安了,你太善解人意了。”她说这些时,我可以敏感地觉察到,她的语速没有之前解释情况时那么快,但却有一些情绪波动在里面。可能因为我是教练,我反过来感觉到了咨询师的情绪——于是我想到,当我自己在做约谈的时候,我是否也可以通过监测自己的身体感觉,来洞察对方身体上直观的情绪体验?
当然,无论教练拥有多么清晰的感觉,在过程中,时不时跟被教练者进行回顾、总结谈话的要点都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