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绩效改进的核心本质是觉察和责任感。
这几章是关于GROW模型的解读,我想总结了之后一起写。
当我们说教练,大多认为是正式的教练约谈——其实教练也可以是不经意、非正式的。有时一次对话,关于任务的推进,都可以用到教练,它们不是教练辅导,而是有效的领导方式。
GROW是我接触的第一个教练工具,它非常结构化、顺序化,对任何已经在进行和讨论的问题,都可以灵活推进。但GROW本身不是教练,它作为一个灵活的框架就像我们熟知的SMART,PCDA一样。人人都可以使用GROW,但只有在具有觉察和责任感的背景中才有效。
这个发现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有些领导者在学习Coaching for Performance课程之后,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实践中,却发现GROW收效甚微——员工的绩效没有太大改变,花了巨多时间进行的教练约谈,好像打了水漂。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个自我检验的方法——当你在做教练约谈时,是否使用的是单向的GROW——即你已经把目标(G)、现状(R)、选择方式(O)和意愿度(W)都直接描述出来,并告知了对方,那么对方在被动接受这些信息的时候,大脑自动屏蔽了创造觉察和自我责任这一步,GROW对他是无效的。或者,你没有给对方足够的创造觉察的时间;亦或者,对方在这件事让认同的责任感(ownership),还远不能达到你的预期——所以当下更重要的,是你们双方在责任感和重要性上达成一致。
#1 关于目标(G)的几个学习点
目标的负转正。基于现状的目标容易倾向于负面,变成对于问题的反应,例如受到过去的局限、或者只有小小的增长,因此需要在设定目标前,有一个负转正的过程。负面的目标(如:我不想长胖)往往容易聚焦在“长胖”,面向未来的教练方式,在开始时,需要对“不想长胖”进行换框——“减去几斤”,这样更容易聚焦成果。
目标分级。目标可以有大有小,大的目标如同梦想,次之是终极(长期)目标,很少能全然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再往下分解就是绩效目标(具体内容和里程碑),这些是基本在自己的掌控中,可以被衡量的,并且可以支持终极(长期)目标实现的;以及过程目标,这是具体的行动计划,如SMART等。
这个目标分级,在我看来更像是逻辑层次的延伸版,从梦想(愿景)到过程目标(具体的when/where)。对我的启发是,当我们在组织内部分解目标,时常会有top-down的目标无法改变。这时,教练型领导,或者HR可以启发员工在这些目标上,制定更灵活的绩效目标和过程目标与此对接并讨论,例如:如何做?谁来做?何时做?在这些方面为员工提供一些选择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2 关于现状(R)的几个反思
在确定了正向目标的情况下,厘清现状有助于使目标更加聚焦。那么,如何描述现状?
首先是客观——避免被双方的Bias扭曲。由于我们多少都会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因此这里的客观,只是尽可能追求客观程度。我的发现是,假如教练一开始就让被教练者在厘清现状时,去分析负面或指出问题,那么被教练者会感受到威胁并开始防御,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描述就会被扭曲,可能还会美化事实造成假象。因此,教练在把控现状部分,可以做的是从好的地方来唤起被教练者的觉察,强调他们的优势。当被教练者开始将对方视为支持,而不是威胁时,才会更乐意探讨问题。
其次是抽离——教练的高度抽离,是为了更强有力的提问。假如我们发现被教练者某个卡壳的问题,其深层次可能有更多过往的因素,此时就要小心。教练只面向将来看资源,我们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帮助,用来协助那些过往的、被动的因素。
最后是描述而不评判——尽可能启发被教练者从模糊往具体细节移动,更多的描述会带给他们全局的视野,最后有更深入的觉察。只有当被教练者经由思考,深入到新的意识中,用新的深度来调取信息,那些新的觉察才会变得有意识,才会真正实现赋能。
#3 关于选择(O)的几个发现
本节最大的收获是选择阶段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对的”,而是尽可能多的方案。这个过程有点像是头脑风暴,追求数量而非质量,激发创造力,不加评判和预设,试探多种可能性的存在。
以前我还是比较孤立地看待GROW和教练的提问框架,似乎把它们归类在不同的工具。本节阅读之后,我开始连接它们——在选择(O)阶段,要帮助被教练者突破各种“自带的隐含假设”,假如As IF框架就很好用。
我们时常会进入不自知的自带假设,例如“这不可能”、“肯定会很贵吧”、“有点难度”,这些隐含的假设带着否定和抗拒,成为试探多种可能性的绊脚石。这时,用到假如框架就很棒了——“假如没有这些障碍,你会怎么做呢?”还是那句话,我们可以控制觉察到的东西。隐含的假设带着我们无意识里的那些偏好,教练强有力的提问,其实只是帮助被教练者移开摆在他们面前的那个房间里的大象,让他们看到全貌。
只有当被教练者穷尽了他们的选项之后,教练才可以补充“我还有一些想法,你想听听看吗?”
一般来说,教练在记录关于选择的方案时,尽可能采取随机记录,而不是整整齐齐的排序下来。因为在后续给被教练者总结反馈这些选择,并邀请他们思考利弊再深入思考时,纵向的记录容易给被教练者在潜意识里造成划分等级的错觉。
商业教练中,各种选择的利弊还需要查看收益成本,此时可以选择刻度尺的工具来提问(1-10分)。书中Michelle和Sam关于选择的对话,非常经典可供参考。
#4 关于意愿(W)的几个行动点
关于意愿阶段的对话,是将讨论转化为决策的过程。曾经我以为意愿(W)只是再次确认行动的承诺度,今天发现这个认知有些肤浅了。
首先,意愿是维护责任担当,明确“你将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做?”以及“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做过了?”这些问题,要比“你觉得可以做些什么?& 你有什么计划呢?”要好得多,因为后者还在很多可能性方面的探讨,而前者已经完全锚定了决策点。
其次,是跟进与反馈,对没有成功、部分成功以及没有按照计划进行的行动给出一些反馈。要注意的是,“要为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教练,而不是事后的评级与排名”。这意味着,作为教练,我们更注重Feedfoward前馈——探索反馈的更多视角,而不是反馈意见。
我想到了自己学习教练时,接触到的反馈阶梯Feedback Ladder。当时的模型指出了人们在遇到一些评论之后的情绪应对模式,今天我想尝试把他们和反馈意见/反馈视角结合在一起看,似乎更有价值。
这篇打卡文终于要写到尾声了。这五个章节只谈了GROW,而GROW本身也是一个反馈框架。每一次我们都可以问,“发生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学到了什么?”、“下一次将会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这样看起来,GROW和库柏学习圈,又有了很多关联。
最后,“如果你更想成功,不要把任何你不想做的事情放在清单上。”教练的目标是建立并维持被教练者的自信,牢记并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