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早安。
一周一会的半天候策略回顾,祝周末愉快。
01 核心理念
半天候策略,是通过资产配置和再平衡,在0预测的前提下,实现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
屠夫自己拥有多个进攻型的投资策略,建立半天候是为了拥有一个“类全天候策略”,在极端环境下也能「打不垮、压不住、沉不了」 —— 包括全球性金融危机,甚至大萧条。
02 本周点评
又是大盘跌宕起伏的一周:
周一,涨
周二,跌
周三,反弹
周四,回撤
周五,微跌
吃瓜群众最爱看的上证指数,已经跌回年初水平,勉强站在3500点之上:
*屠夫注:红色虚线是2021年1月4日的点位
半天候组合也回到了年初的水平,这两个月的利润全部回吐,不过并没有产生大的亏损。
我的其他组合依然保持着浮盈(今年以来),但是身边已经有朋友开始出现亏损,甚至是大幅亏损了。
非常讽刺的是,身边朋友向屠夫提的问题,是这样的:
【春节前】要不要加仓?加到多少合适?
【春节后】要不要减仓?减到多少合适?
而我的回答,恰好是反过来的 ——
春节前,我建议把权益类资产的一部分资金调配到债权类资产里(不知道这是不是你们理解里的“减仓”),尤其是那些已经高估得离谱的品种。
春节后,我建议按兵不动,因为现在只是把之前的一些泡沫挤掉,既不构成买入的逻辑,也不构成卖出的逻辑,继续看就好了。
这背后涉及到几个逻辑,今天跟大家展开聊聊。
首先是对“减仓”的理解。
所谓“减仓”都是相对的,此处减仓意味着彼处加仓。
减仓品种A,执行卖出换回了钱,实际是在加仓「现金」这个资产。
对于资产配置者的整个大局而言,永远只有调仓,也就是把一处的仓位转移到另一处。
既然是调仓,你必须要考虑这么一件事:
接下来一段时间内,
「加仓资产」是不是能跑赢「减仓资产」?
你选择“减仓品种A”,隐含的逻辑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品种A的表现将比不上现金。
春节前屠夫的回答,隐含的逻辑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内,高估的权益类资产,表现将比不上债权类资产。
半天候的再平衡规则,隐含的逻辑是:相对上涨幅度高的资产,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表现不如相对上涨少甚至下跌的资产。
投资者在考虑逻辑时,要懂得举一反三。
其次是“减多少”的问题。
屠夫自己有“留底仓”的习惯:只要买入逻辑没问题,我对单一品种只会择时减仓,不会清仓。
(这里说的是我其他组合的逻辑,半天候本身是不择时的。)
没错,这方面我和彼得·林奇的这个观点很相似:
70多年历史上发生的40次股市暴跌中,即使39次我提前预测到,
而且在暴跌前卖掉了所有的股票,我最后也会后悔万分的。
因为即使是跌幅最大的那次股灾,股价最终也涨回来了,而且涨得更高。
注意:屠夫只是说“相似”,而不是“相同”。
最大的不同在于,林奇说的是优质个股,屠夫说的是指数;
林奇依靠的是自身卓越的选股能力,屠夫依靠的是规则和实证。
当然,留底仓有个前提条件是“成本做得足够低”。
背后隐藏的逻辑是:当前的持仓成本如此之低,以后只有很小概率能以同样价格买回来。
既然持仓成本低,为什么不干脆锁仓,一分不卖呢?
诶,你别说,巴菲特还真就是这个风格。
但那是股神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眼睁睁地看着丰厚的利润一点都没兑现就大幅回撤,是很难受的。
就像《弈篇》提到的「所弈为何」问题,投资者是要和自己的心魔博弈的。
适度把利润兑现,也是为了让我们在投资旅途中可以走得更舒服,更长远。
最后是“仓位多少”的问题。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算是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不同投资者也不会有统一的答案。
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客观事实问题,而是一个主观感受问题。
有的人刚进入职场,有的人刚送孩子上小学……
每个人的阶段不一样,经济情况不一样,投资诉求也不一样。
有的人跌2%就割肉,有的人跌10%也没感觉(更可能是压根没打开App)……
每个人的风格不一样,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和承受能力也不一样。
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标准的仓位答案呢?
作为在2018年大跌中有过一天剧亏到睡不着觉的人(也就那一晚),屠夫能给出的回答是:
仓位的多少,以你能安心入睡为准。
损失钝感的,多拿点;厌恶损失的,少拿点。
只要品种是好的,多拿有机会多赚,少拿也不丢人。
毕竟 ——
投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不是毁掉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