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經不記得自己童年讀過哪些書,大致上從手裡有了些電子產品,便將近一兩年里沒有拿起過書。除了些該上交的讀書報告走馬觀花便沒有下文的閱讀。但是人,總會在不經意間,發生微妙的邂逅,我的閱讀之旅便是如此。 起初剛踏進與大學連接的橋樑裡,懵懂與幼稚便是我們的專利。在一次中文課上,不經意談到「楊修之死」,老師自豪地說到:「看《活著》這本書就能真正的體會到死亡的悲慘,不過等你們大些了,便自己去琢磨吧!」天真的我果真耐不住好奇便讀起了這本字典般厚重的書。也因許久沒看書,奈何怎樣也看下去。後來才發現是閱讀環境的問題,那是一次跑去圖書館玩電腦時,只發現身邊的人都在讀書。因此就又一次拿起《活著》這本書。果然讀完這本書時已經是數個週末跑去圖書館,在安逸的午後裡渡過我的閱讀之旅,直至傍晚。 雖說我併未完全讀懂,可歷歷在目的是書中悲慘的人生。福貴的遭遇,本是富家少爺,後來一貧如洗,賭光了所以家業,但命運終究沒有放過福貴,卻一次次地讓他承受親人離去的悲苦。父親離開,母親因病去世。然而更加悲慘的命運還是一次又一次地降臨,妻離子散最後只剩下獨自一人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讀《活著》的過程中我似乎身臨其境,隨著故事的情感起伏萬變。閱讀的旅程中,如探索,如同於遭遇当中。这本书我並未讀透,直到后来在成都时感悟却十分多。我不知作者真正寫這本書的意义。但我感悟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遭遇和许多的苦难。不要看着自己一点的困难便怨天尤人。坚强的活着,这可能便是余華先生所想表达的吧。 而因此,后来我便开始读了许多余华的作品,《兄弟》《第七天》。因此,阅读便成了乐趣,而不只是课业。总结来说,阅读源于兴趣。

原先阅读,我只读悲惨有趣的虚构故事,可后来在央视里看到了一檔节目。听到这首脍炙人口的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正是这首诗叫我带进了那唯美又遗憾的康桥之恋。让我不再只是看那些单纯的虚构故事,而是开始了解林徽因这一生的伟大事业。 这位才女让我的閱讀之旅有添加的些文艺与传奇。當我看到白落梅所写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让我感到林徽因一生的夢幻了与徐志摩的康桥之恋,与梁思成的终成眷属,还有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的爱情故事。都纷纷着是訴說著这位女子的传奇与優秀。 可以说,林徽因的这本传记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也是我最喜爱的一位女子。她从小独立,坚强、理智以及对建筑一生的执着,无不感动于我。为了道德的底线,终究永别徐志摩,她的理智、成熟,她是人间的四月天。希冀着有一天能成为像她一样的优秀,像她一样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我的阅读之旅人仍然前行着,不断地寻求知识中,俗话說「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能在现实中行万里路,遍在书籍里。世界,使自己开阔眼界,不必说话,不必担心,只要思索,便能知道成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