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046/c095193241d59710.jpg)
遇到陈迩冬先生的《苏轼诗选》,爱不释手。读这样的诗选,重点在诗,也是注解。观摩一首诗,不仅仅要看诗作本身,因诗而起的注解也相当重要。诗与注解,如唱和一般。即便唱的人与和的人在时光里可能相距甚远,但都不妨碍彼此的契合。更何况是面对东坡先生。陈迩冬先生在此书的序言部分中谈及有关注解时颇为巧妙,“有些诗不去作注解比注解更好一些”。
陈迩冬先生在编选苏轼诗歌时基本是按照苏轼年谱开展的,在这本《苏轼诗选》中是从嘉佑四年(1059年)开始,那一年,在四川眉山县青年苏轼同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的弟弟苏辙,离开了故乡眉山县,顺着水道东下荆州。从这时开始,苏轼这个名字再也不是眉山县街头的一位读书郎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苏轼再也没机会踏上眉山县的石板街。也是从这时开始,苏轼平生大部分岁月要在官崖宦海中沉浮起落。
对于苏轼的生平,陈迩冬先生是这样梳理的:
苏轼二十一岁举进士,从二十六岁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起,苏轼做过大理寺丞、中丞,摄开封府推官,除杭州通判,继而出知密州、徐州、湖州,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团练副使,旋被起用:知登州,召为礼部侍郎、起居舍人,擢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侍读,除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出守杭州,移知扬州,迁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贬承议郎、知英州,又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放逐于惠州,再贬琼州别驾、放逐于昌化,复谪儋州,徙廉州,移永州,临死前半年获赦,逝于常州。
苏轼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享年64岁。在陈迩冬先生简述的苏轼官宦生涯中,需要留意“举”、“贬”、“移”、“除”、“出”、“迁”、“谪”、“放”、“徙”这些字眼,在这些简明快捷的动词中,一个人一生所遇之动荡不安尽在其中了。这些字眼对苏轼而言,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已经波澜不兴了。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上述字眼留意在心,再去读苏诗,才能抵达苏轼想要告诉我们的生平快意。那些考证详细的苏轼年谱生平远不如以上这百字中显示的跌宕。这一点在林语堂先生在《人 鬼 神---苏东坡传》中心有戚戚焉!
嘉佑四年,苏轼第一次离开四川,从眉山到荆州的一路水道上,苏轼一行人乘坐着小木船足足走了六十日。这一路苏轼写了不少诗,这些诗作现在看起来少有人提起,不过在诗词大家眼中,他们明白这些诗作是一个“诗歌时代”即将来临的前奏。苏轼行进在长江上写诗的时节,正是“古淡”的梅尧臣诗刚刚打退了“西崑体”;“老辣”的黄庭坚诗还未起来;苏诗,正准备独以“清雄”廊大了宋诗的疆土。
在烟波绵长的长江之上的一艘木船上,一股诗风正从两岸高耸的山峰护持下习习而来!
人常说读诗要从“杜诗”开始,杜诗多沉痛质感。如诗史一般。这其中的诗史不是说诗歌的历史,而是将历史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我想这其中的缘故,只因杜甫所在的时代太过于惨痛了。更具体的讲,杜甫所遭遇的时代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在安史之乱之前盛唐多少还有点气象,在安史之乱之后一路急转直下。或许在唐玄宗时,经历过世间繁华的人们谁也不曾预料到,他们的儿孙辈大部分将死在尾随而至的安史之乱中。这种掣痛心骨的经历在杜甫的笔下格外深刻,想必是许多在乱世苟活残存之人的共鸣吧!再者,杜甫的文笔向来不失直白与落寞,再叠加上这样一个转折时代,杜甫的诗想不成为历史的注解都不行。
李杜所建立的诗歌巅峰是后辈诗人所难以企及的。这一点也证明了后辈诗人写诗的难度要远远高于李杜。正如有人会说:“他们已经把世间的好词写完了,用尽了!”
苏轼所在时代相比于杜甫所在时代要承平许多。即便在宦海中沉浮起落,至少苏轼可以悠悠闲闲食饭时对竹当肉尝。少了杜甫时不时频临绝境的地步。从这一点,苏轼的诗歌撑起宋一代的疆土毫不为过。
陈迩冬在《苏轼诗选注》中提示了阅读苏诗的要点-----直接接触作品!除此之外,注解不过是昙花一现的东西。在直面作品时,陈迩冬先生的这一段文字特别的有意味:
好在读者已经打开了苏轼诗卷,从八百九十八年前的冬天,诗人苏轼在开船的阗阗鼓声中所写的诗起,接触多了,我对于苏诗说错了的地方,将由苏诗作品本身来修正。
需要说明的是,这篇序言写于1957年10月。陈迩冬先生的《苏轼诗选》再版时已经是1983年,再版时陈迩冬先生又写了一篇序言。不过1983年的那篇序言与1957年写就的序言完全不可同日可语,如果不是序言本身说明,会让人觉得是两个人来写的。我不敢肯定的是在1957年至1983年这二十六年陈迩冬先生曾遇到些什么,但是这两篇不同时间的序言从文字里已经透漏了一些风声。我想,苏诗也许陪着陈先生渡过了一些颇为艰难的岁月也不足为奇。
我喜欢苏轼,更喜欢东坡先生。中国现有疆域中的南中国部分大部分可以说是由苏轼来划定的,至今在海南的海口和儋州,东坡先生的所培植的香火依然延续着。在南中国的地理中,东坡先生的足迹迄今也为人所追捧,况且是乐意为之的幸事。这些结果恐怕是东坡先生当年奔波在途时远远未曾想到的。
东坡先生的诗作描述书了一个人如何以“有趣”的方式渡过自己的艰难岁月,并不为随时袭来的击打所动摇。这种眼光卓识的“发现有趣"的能力被他记述在诗文中,成为后世之人参照并用来滋养日常生活的养分。用现代的语言分来讲,东坡先生在诗作中”自嘲“的程度是后世其他诗人所不能企及的高峰。也正因为这种略加修饰的自嘲,让阅读苏诗的读者获得“观照自己”的会心一笑。这或许就是陈迩冬先生提醒我们的所在吧!只有直接接触作品,才能在作品中看到作者,发现自己。
之所以如此推崇东坡先生,我想阅读他的诗文,不在于寻求如何遣词用字,而是是寻求“有趣”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每一个懂得中文的人在庸常的生涯中,应对自己要面对的一切。我也想告诉自己的孩子,在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人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在起落沉浮的生涯中始终面目可善!
陈迩冬先生的书再版的有《韩愈诗选》、《闲话三分》等。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在这些大家著述中,真能看到“学问”和“品味”二字的模样!
网友评论
好,過些時日來讀,先預借。你的視線真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