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遍读完《追风筝的人》,已是深夜了,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床头灯默默照耀,偶尔有汽车从楼下驶过,像一阵风,呼啸而去。这样的夜,宁静中暗潮汹涌,许多感慨钻出来,有种想找个人促膝长谈的冲动。
《追风筝的人》我看了好几遍,每看一遍,感触都不尽相同,担忧、憎恨、感动、心痛、期望等等情感交织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时而心情愉悦,时而神经绷紧,真的就像自己亲身经历了事件的始末,松弛有度,有血有肉,简直欲罢不能。
那么就来说说喜爱这本书的几个理由:
其一:故事情节清晰明了,人物关系简单澄澈,一目了然。很适合大众口味,不是那种几十上百人的大场面,读来读去就把人绕蒙那种。但看似简单不起眼的小人物,又都各具代表性和普遍性,贴近大众,通俗易懂,很容易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其二:故事的选择也很具匠心,时效性和敏感性兼具。曾经温馨富庶的喀布尔,后来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暴虐冷血的塔利班,水深火热的老百姓……,那个时段的画面,几乎全世界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并时刻关注,这也是这本书一出版就轰动全世界的原因之一。
其三:每一本书,都被作者赋予了某种寓意或理念,而这本书的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本人认为处理得更高明一些,他没有泛泛的长篇大论讲道理,而是通过阿米尔的胆怯、哈桑的沉默、天空的风筝、小索拉博嘴角一闪而逝的微笑等等,寄予读者无尽的想象,在无奈和叹息中,给你一抹希望,若隐若现的,却聊胜于无。
其四:本人一直认为,读书贵在领会意境,一本书读罢,余味无穷,除了看读者的领会程度,作者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那些艰涩难懂,讳莫如深的文章,受众面可想而知。《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作者语言精炼,准确,妙趣横生,比如在开篇不久,写到阿米尔和哈桑的情义“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个屋顶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我说的是爸爸,哈桑说的是阿米尔,”,阿米尔父亲病重时,他写到“仿佛我做孤儿的日子并没有随每次收摊渐渐逼近”,再次回到喀布尔,他写到“我回到自己的国家,却发现自己像个游客。”等等,妙语连珠,令人折服作者的文笔娴熟,表达精准,一步到位。
故事的切入点是两个孩子,从儿童到大人,从大人到社会,从社会到国家,从国家到移民区,几乎每一处描写,都表现出个体的矛盾和双重性,爱恨交融,失望和欣慰并存。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存在着一个阿米尔和一个哈桑,一个阴暗一个阳光,一个狭隘一个宽容,一个工于心计一个温顺善良……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较量,相互压制又各显其能,就看最终是哪个占了上风。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书里一共出现过三次,却感动了无数人。假如有那么一个人,不论功过,不记得失,合盘为你托出全部,哪怕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人,是最该珍惜和敬重的!得之,三生有幸!
为此,在这郑重推荐《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没看过的,赶紧入手吧,它不光是一部史诗级的巨著,还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
为你千千万万遍看见了那个隐藏在心里不为人知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