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每一学段阅读的目标与要求第一条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堪忧。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现在教的是五年级,五年级下册课文选编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文段,大多都是大文豪的作品,文章有深度,难读难理解。
比较浅白的文章,大部分学生读了两三遍以后,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做到有感情有点难,但优秀的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并有感情朗读的。
这两周学习四大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像《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这四篇文章中,《景阳冈》和《红楼春趣》是半文言半白话的文章,学生读起来难度很大。
在学习《景阳冈》一课时,先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我才抽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武松打虎的经过。没有一个人举手。看来课文还没有读懂。我就指定了三名学生读武松打虎的段落。这三名学生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读起课文来却是经常出错,读了五行就读错四个字。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容忽视。没有正确流利地朗读,哪里会读懂、会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呢?
于永正老师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总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读懂,不读流畅是不会提问的。学生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的。所以,学一篇课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理解,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建立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的。
在学习每一个新课的时候,第一课时我一定要像于老师一样,引导学生多读课文,熟读课文,读正确、读明白。
那么,怎样提高整体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我想起杨卫平老师在她的著作《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一书中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决定拿来一试。
读课文有“七不”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改字,不回读,不随意停顿,不随意拖延。
读课文方法:抽签读课文,既不接受举手请读,只认抽签。
奖惩规则:10行加1分,当天读得最好的再加1分并且免当日作业。6分可以抵一次错误。读不到10行的,把自己应该读好的10行抄写下来——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10行也就300字左右,不算重罚,只能算警醒。
为了更好地体现奖优罚劣,如果自我感觉读得很好,课堂上又没有被抽到,下课找老师读也算数,奖惩规则与课堂上一致。
这样的方法施行以后:朗读者认真仔细,倾听着安静如水,教室里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得见。
但是读好书,做到“七不”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这需要老师教学生朗读,注意朗读的重音与停连,注意情感的把握。
指导朗读“六步法”:自主练读、个体或小组展读、学生点评、老师点评、老师范读和师生共读。
我现在正在使用这种奖励积分的方法,确实很管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本学期,我将用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