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轻之沉重和沉重之轻”
——《提灯上路》的深入思考
关于本题中的两种爱欲,两种文化,两种价值观的冲突,三槐居的网友不说话指出,“周迅与鲁迅所代表的两者生活方式不应该是对立的”。确实如萧萧在文章中所指出的,“知道周迅不是错,错的是不知道鲁迅;追寻比尔的脚步没有错,错的是不该忘记了保尔的话;渴求爱情也不是错,错的是用金钱包裹了真心,丢掉了美丽的风景”。我在读《提灯上路》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自己却没有一直深入思考。
写完《点评之后》一文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个二而一、一而二的问题。“充满劳绩,人们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之上”,还是荷尔德林的诗句,它并举了肉身的劳绩和精神的高蹈,也可以理解为灵魂与肉体的紧密相联,两种生活方式其实是一种生活的两个方面。
肉体与灵魂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并非时常冲突。产生冲突之源是社会转型之后价值观的震荡。物欲对于心灵乃至灵魂的剥夺,肤浅、庸俗的文化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围困和轻慢,诸如题目呈现的林林总总,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其实,灵肉冲突也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写作的时候,我想到了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中用《托马斯的命运与两个女人的身体》一文中来解析昆德拉小说《生命中不能够承受之轻》的有关文字。
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托马斯遭遇到了萨宾娜和特丽莎两个不同的女子,两种不同的身体感觉。萨宾娜许诺不给托马斯带来“生命的沉重感”,她认为,“生命是享受,而非辛劳和沉重”。然而,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轻逸的幸福”是“邪恶的幸福感觉”,“会使你的身体脆弱不堪,心灵没有智慧”。而特丽莎给托马斯的生活,“虽然沉重,却是美好”。“托马斯与‘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一样,仍然面临”不同的生命感觉的艰难选择。
“什么是生命的沉重和轻逸?”《生命中不能够承受之轻》的作者昆德拉和苏格拉底的说法如出一辙,他在该书中这样写到,“也许最沉重的一种负担,也是生活的一种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贴近真实和存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别大地,亦离别真实的生活,它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从生命的轻重的话题,我又想起了刘小枫《这一代的怕和爱》里面的《轻之沉重与沉重之轻》一文。本文介绍了到瑞士巴塞尔去往卡尔·巴特档案馆求道的所思所感。文中写到,“无论巴特还是胡塞尔、海德格尔,其思之深入、言述之宏富,都不是在太平富裕的环境中做成的。他们生活的时代同样充满混乱和灾变(两次世界大战)。汉语学者难道就不能做到,无论这世界多么让人沮丧,既不悲观自弃,亦不急功近利,持守住自己的学术之域吗?
巴特一生喜爱莫扎特的音乐。晚年巴特晨起先听莫扎特,再读圣经。在论述心爱的莫扎特的书中他有一句话:Das Schwere schwebt und das Leichte uwendlich schwer wiegt(生活是沉重之轻和轻之无限沉重)。学者生涯何不是如此?”
“生活是沉重之轻和轻之无限沉重”,多么妙的诉说。这是哲人对于生活的哲学把握。是追逐生命之轻,还是坚守生命之沉重?这样的问题,在本题的语境中,每一个作者都很容易回答,但是要深入而独特之诠释,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个需要一种小角度的智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