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 森谷正规
方法论的革命非常重要,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本身也是一场方法论的革命。方法论本身也是一种技术,想去掌握这种技术的一定是那些对自然现象感到好奇的人,他们有愿望去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现象。
公认的科学革命是在16至17世纪之间,欧洲许多地区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以及化学的思想都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中世纪的观点转变为现代科学的基础,不论是在各个独立的学科内,更是在对整个宇宙的认知中。
05
现代中国落后的本质
上篇文章《李约瑟之问,到底是在问什么?(上集)》提到,现代科学与传统科学(原始科学),作为一套系统知识来解释自然界,它们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不同之处在于:1)现代科学使用数学模型来表述关于自然现象的假说;2)现代科学使用可控实验或可复制的实验方式来检验假说的真实性。
在西方,科学革命是数学与可控实验的结合,最初只是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的人偶然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发现,使用数学模型可以把规律更清楚地描述出来,并且使知识变得容易传播。
如果按照概率来看,中国的人多,有好奇心的人应该更多,那为什么没有人研究数学模型呢?
难道中国人没有好奇心吗?难道中国人不会使用数学吗?难道中国人天生不会进行可控实验吗?
根据李约瑟的解释,中国是官僚体制,欧洲是封建贵族体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不利于重商主义的出现,是因为儒家文化是按照“士、农、工、商”的地位排列,商被排在最后。
从历代的官方文件看,商人不能参加“举孝廉”和科举考试,也就不能做官。但实际上,从唐朝开始,商人就可以参加科举,甚至可以买官。
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科举制度。
在前现代社会,有好奇心的人都去讨论科举制度了,根本没有积极性去学习数学和做可控制实验,这就导致在数学与可控制实验上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科学革命就不可能发生。
06
科举制度的弊
欧洲有好奇心的人对于数学与可控制实验有比较高的积极性,因为欧洲的政治体制和官僚选拔体系与中国不同。欧洲的封建贵族采用的是世袭、继承制,如果父亲是贵族,儿子就是贵族,所以,欧洲有好奇心的人数可能比中国少,但是,有好奇心又学习了数学和可控制实验的人反而比中国多得多。
科举制度初期,考试科目也曾包括数学,但是皇帝很快发现,考数学对于维持自己的统治没有什么帮助,后来就把数学考试取消了。
宋朝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指定为“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分别指,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名单:《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
在古代,对于科举制度的评价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当时做官的投资回报率最大,还可以光宗耀祖。
据统计,仅仅是四书五经的字数之和就有四十多万,如果要把这四十多万字倒背如流,假设每天背两百字,而且背完以后不会忘记,也需要六年多的时间。另外,还要读史书,学作诗和作八股文,所有这些至少要花上十年的时间。“十年寒窗”就是这么来的,这可比现在读书辛苦得多。
L小姐光是读而已,有些还是节选并未整本读完,一年也就读了三本,这都没有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古人要倒背如流,是怎么做到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学习四书五经的同时很难兼顾数学和可控制实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
明代的宋应星创作了《天工开物》,这是中国科技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但宋应星并不是一开始就去研究创作这本书的,他也是和芸芸众生一样,拼搏在科举考试的路上。
不幸的是,连续6次科考名落孙山,最后一次进京赴考时,宋应星已经人到中年,最终放弃。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稍长,考入奉新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年出版)等书。此外,还喜欢音乐、作诗。他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相互催诗,相互激励,纵谈天下事。
如此聪明之人,很难想象没有考中,可想而知,曾经的科举制度有多么难。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从来不缺聪明人。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写到:“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聪明而又有抱负的人是不应该读这本书的,因为读这本书对于科举没有帮助。)
另外,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能够持续投入研究并最终出版,得益于他的好朋友涂绍煃的倾囊相助,涂绍煃是和他一起进京赴考中榜的举人。不然,没有经费,这个事情是进展不下去的。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个时期,欧洲投入科学研究的很多人都是贵族。
07
科举制度的利
中国在秦朝以前,和欧洲国家一样也是封建社会,也是贵族制。从秦朝开始,废除了封建贵族,设立了郡县,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委派,以后的朝代都是沿用秦朝的制度。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政治统治的国家。它是奴隶制国家崩溃后,出现的又一种剥削阶级专政国家。
封建制国家的外部职能,是侵略别国或防御外来侵略。封建制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封建主之间为抢占领土而运用一切强暴手段不断地相互攻伐,有时战争时间很长,如14世纪英国国王为保持他在法国的领土所进行的战争延续了一个世纪,史称“百年战争”。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也都进行过侵略与防御战争。
在信息非常有限,监测成本非常高的年代,科举制度本身,无疑是一个非常卓越的制度,它让那些有野心、有抱负的聪明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进入官场。科举制度有一个考核的客观标准,相对是客观的、公平的。
科举制度让那些有能力的人不断进入官僚体系,维持官僚体系的活力。如果有能力的人不造反,那国家也就很安定,就能维持大一统。纵观历史上那些造反者,都是聪明、有能力并且有胆识的人,普通人是造不了反的。
这对西方世界来说,一直是一个迷,为什么中国文明可以延续五千年,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始而终、终而始,生生不息,永远不曾间断?
L小姐很喜欢BBC制作的中国历史纪录片,每一个朝代结束的时候,都会说一句:“另一个王朝即将诞生......” 短短几个字,足以让人动容。
中国的统一与秦朝以后的官僚体系有很大的关联。秦朝以前,中国的统治者与欧洲的国王一样,没有什么控制力,所以才会出现春秋战国时的局面。但自秦朝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这种现象。
因为科举制度为那些既聪明又有野心的人进入官僚体系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可以通过正常手段成为统治阶层的一部分,他们就不用造反。既然社会里有能力的人都被吸收到统治阶层,统治阶层当然就会比较稳定。
这与欧洲的制度不同,欧洲没有文官体制,贵族都是世袭的。
08
总结
就像新中国成立之初采用的计划经济一样,科举制度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长河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更好的选择。
当然,一个在特定技术和物质条件下显得优越的制度,在其他条件下可能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这也是经济学里所说的制度障碍。
上篇文章提到,国人不擅长探究式的学习,有文化的影响。这个文化影响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本身就是物质的、官僚的,进入官僚体系当官,意味着有权利、有权力意味着有更多机会获取财富。
这也是现代中国,文化圈氛围不好的原因。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影响下,每个人都想获取更多的财富,没有人愿意投入搞科学技术、学术创作,后者非常辛苦,还得不到好处。
这样的价值观也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只会培养赚钱的“机器人”。少年立大志的气魄,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很难看到。
虽然说,以儒家哲学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阻碍,但儒家思想给中国知识分子培养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我认为,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重要。
西方国家,在科学发明上的确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过度的民主、自由却让社会陷入动乱、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当社会发展到一个“以人的再生产”为主要基调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厚实的文化来支撑,很容易分崩离析,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真实画面。
参考文献: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资源》(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THE END-
L小姐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