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叶圣陶的作品《落花水面皆文章》,拿在手中已经有两个月了。
这会儿才开始打开,看到第一篇文章《习作是怎么一回事》,读过来后,感慨颇多。
消极的解释是说,写文章是文人的事儿,不做文人就不写文章,这样说来,习作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任务,为了学习而存在,仅此而已。
那积极的解释是什么呢?
凭各人底子,努力说好话,并把它写出来。
这样的解释,在叶圣陶看来,其实就是一串思想过程。
所以,习作就是练习思想的过程。
。。
叶老说,习作就是练习说话。
我想起来童喜喜的说写课程系列,在一定的领域内,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见闻与感受。
自己也曾经带着孩子进行说写练习,每每在进行之时,孩子们都会在语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变。
尤其是在开口之前,进行着思维导图的书写,然后遵循着这份导图再进行开口。
在童喜喜的这个团队内,很多孩子都会把口头习作表现到淋漓尽致,从而致使语言的表达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习作之前,先开口,这一点,无疑是遵从了叶老的理论,习作就是练习说话。
。。
叶老说,要习作,必须得有一些材料,一番意境,才可以习作。
可是,材料从哪里来的,是从实际生活中来。
那意境又如何诞生?
叶老说是在材料上此时此地想起来的。
换句话说,意境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更是此时此地脑海里针对材料涌现出来的真实感受。
这么说来,这样的思想,是假设不来的,是无法虚构的。
由此看来,习作思想的练习,是一种生活实际,不是假设出来的游戏。
。。
记得,在一次练习中,定下的主题是“介绍我自己”,材料准备过程中,也已经完成了哪个事件先说,哪个事件后说。
但是,具体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却成为一种无法完成的任务,无论谁,都挺为这事儿烦恼。
最后怎么解决呢?
在大家所有成员的参与中,也就是集体准备习作,一个人的想法难免欠周祥,只有群力一起,共同为一个问题献计献策,那么,就得到了比较近的比较好的说法和想头来。
如此这样,就是说,在口头表达过程中,如果有一人没有做好准备,那么就可以看做话没有说好,思想没有想好,内容上也只有欠缺,或者在等待中合力完成。
。。
习作是一种说话的习惯,需要长期的语言习惯,需要长期阅读积淀,需要家庭的环境熏陶,更需要长期的训练。
在我们身边,孩子的语言受着家庭长期的晕染,方言的存在,家长学识的影响,使得孩子们的语言在转化成文字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阻力。
这就使我在教室里,每次的口头作文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刚开始,我一直以为是孩子们的语言习惯的原因,如今,在阅读了《落花水面皆文章》之后,我终于明白,不单单是语言习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周围大环境的使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