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李白应该算是我们认识最早的诗人了吧,在我们还不识字之时,就已经会背他的《静夜思》了。每每读到“床前明月光”,总会觉得有种别样的美感,在我心里,李白就是像明月光一样的诗人,白衣胜雪,才冠三绝。也许还因为,他名字的缘故,李白,字太白,名字也像明月光一样,一样的皓洁,一样的神秘。
当我来到李白的出生地——四川江油,我多想穿越时空,去目睹李白当年的风采。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我知道,这里的亭台楼阁已不是李白当年的故居,古代的建筑还没有好到可以抵御1300多年的雨打风吹。我知道,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云变幻,这里已不会是当年的模样。我知道,我都知道,但是我依然怀着一颗朝圣的心,来到这里,企图捕捉到一点点李白的气息。哪怕只是我路过他家门前那条变迁了的小河;哪怕只是我呼吸着和他同一片的空气;哪怕只是我走过他曾走过的这方土地。是的,我几乎固执地在这方土地上寻找1300多年前的李白。
走过了几间院落,登上了几座楼阁,然而新饰的白墙青瓦,新辟的竹林小径,虽是仿古,但是依然免不了让人觉得与李白还是相距甚远。近年来,很流行复古仿旧,但是新是新,旧是旧,时间的痕迹不是那么容易被模仿的吧。就像造假的古董,无论仿的多逼真,但是赝品永远只能是赝品,少了岁月的风霜、历史的沉淀,它怎能担待得起“古董”二字?
虽然新建的亭台楼阁并不能使我满意,但是笔墨横姿的李白诗句随处可见,这一点还是使我感到些许欣慰的。亭台楼阁怎么能抵抗时间?除了他的诗,还有什么可以永远不朽?我用指尖轻触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诗句,静心冥想,仿佛真的穿越了时空,走近他的身旁,听他吟诗作对,与他把酒言欢。我不愿睁开双眼,我不愿他就此消散,直到那块石碑上存留了我指尖的温度。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邀月台,有一尊用汉白玉雕的李白举杯邀月的雕像,可惜此时少了明月。青天白日的光景是不太适合这句诗的。最好是在月亮将圆而未圆之时,一个人坐在邀月台下,带着你爱喝的酒,共这皎洁的月光和同样洁白的那雕像,小酌也可,畅饮也可,方能体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感。
李白的一生除了与月有着特殊的情节,还与酒是也是分不开的。他饮酒,在月下,在花间,在舟中,在楼阁,在显达得意之时,在困厄失意之际。酒之与他,是难舍的情人,是一生的归宿。想起了余光中评价李白的一首诗——“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最终还是伴着酒与月而去了,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明月光。我不知道人究竟有没有灵魂,但李白是谪仙,若凡人可以没有灵魂,仙人总该有吧。那李白的灵魂会不会回到他思念的故乡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