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汐溟
电影片的片首尾会有大量的工作人员署名,从出品人、导演到灯光师、剧务等都出现在署名的行列中,为所有参与电影摄制的工作人员进行署名已经成为行业的惯例,以至于有些人认为如果未将工作人员署名便是对其署名权的侵犯。事实上,署名和署名权有本质区别。署名权属于著作权法范畴,而署名属于民法概念。对于电影作品而言,严格来说,只有少数的创作者享有署名权,而大量的署名行为并非是署名权的表现。
孟某诉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侵犯名誉权案便体现了这样的司法精神。“该案中,孟某称其作为灯光组组长参加了电影的摄制工作,但该电影的宣传资料中没有给其署名,故请求法院确认其署名权。法院虽然判定孟某享有在影片上映时及为宣传等目的介绍影片主创人员时表明其灯光师身份的权利,但同时又指出,该权利只是依据‘劳动者有表明身份的权利’的一般民法原则产生的,并非著作权中的署名权”。①
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署名权是“指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②能够署名的主体是作者,其对象必须是作品。作品与作者两个元素是对署名权内涵的严格限定。而《著作权法》对电影作品著作权权属的规定中也作出相同的限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③电影是综合多种作品类型的艺术集合体。编剧创作出剧本,导演创作出可供拍摄的台本,摄影创作出画面,词曲作者创作出音乐,剧本、台本、画面、音乐均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因此,参与电影制作的人员其劳动成果是否产生作品是决定其能否产生署名权等著作权的前提。在这个角度看,参与电影制作的很多工作人员其劳动成果都不会产生作品,其不具备作者身份,也无权主张著作权之一的署名权。典型的如灯光师,灯光师的劳动成果是灯光,而灯光并不是作品。此外,化妆师的劳动成果是演员的妆容,录音师的劳动成果是声音,其工作成果都不是作品。至于剧务、统筹、策划等工作人员,其为电影创作提供辅助服务,亦非作者,更无署名权。但是,美术师、道具师其工作成果有可能构成美术作品,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具备作者的身份。
只有其劳动成果为作品、具备作者的身份,参与电影摄制的工作人员才可主张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署名权,制片者也有强制性义务为其在作品上署名。而非作者的工作人员,其身份是劳动者,与制片者、摄制者之间是劳务合同关系,其署名的请求权主要来源于劳务合同的约定。依据行业惯例,劳动者在与制片者签订的劳务合同中通常会约定制片者为其署名的义务。而如果没有书面的劳务合同,当劳动者提出为其署名的主张时,人民法院可能会考虑公平等民法原则支持其请求。但该署名行为终究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署名权的表现,其所受的保护力度也远低于作者的署名权。
(汐溟,电影版权律师)
①陈锦川著:《著作权审判:原理解读与实务指导》,法律出版社,第130页。
②《著作权法》第十条
③《著作权法》第十五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