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我觉得他们都不懂我!”
不用回头,从声音判断,我就知道是学生扬。
我还是回过了头,看向他的眼睛,他眼睛向下看着。
“问得好,你这个问题已经触及到哲学层面了。那你觉得我懂你吗?”
“不懂。”他抬眼间,回答得干脆利落。
“那你懂自己吗?”
扬沉默了。
我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我很多时候都不懂自己。就像刚才在班里,我明明是想训斥你们学习偷懒,但说着说着倒成了我一个人的励志独口秀了。哈哈……”
或许是因了我的自嘲,扬竟然笑了,快一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见他笑。
我从办公桌下,掏出方凳,示意他坐下,“你觉得爸爸妈妈懂你吗?”
“也不懂!”他被我问的皱起了眉头。
“那同学们不懂你不是很正常吗?”
他点点头,似乎接受了这个事实。
“你什么时候发现爸妈不懂你的?那之后是怎么处理的?”我接着问。
他想了一会儿,慢吞吞地说,“上初二以后吧,我觉得爸爸妈妈就不懂我了。也没怎么处理,不懂就不懂呗。可是同学们都不懂我,我就很难受。”
他成功地把话题转移到同学身上,开始对舍友、前后左右桌的控诉,怨气、愤怒、无助在眉宇间游走,气息也变得很不稳定。
我一边听着他的高亢激昂,一边梳理着问题的脉络,并在头脑里构建着问题的解决机制。
“老师,我说完了。你说我该怎么办?”扬最后以问题作了小结。
“说完了?这个问题问得好,寻求问题的解决,说明长大了。那你思考一个问题啊,我们懂别人吗?我给你列几个,一个是父母,一个是我,一个是舍友,一个是大街上的陌生人。你觉得比较懂谁?为什么?怎么才能懂他?好,你把答案写下来吧。”我递给他纸和笔。
上面是我和学生扬的对话片段。他的“不懂”,表现出来的是现实中被他人或众人孤立,内心充满孤独。其实质是交往需求和尊重需求没有得到较为充分的满足。

我把梳理整理的观点归纳如下:
一,懂的前提和基础是了解,也即知情。
二,懂的方式和渠道是沟通,也即交情。
三,懂的技巧和关键是理解,也即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