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话千家诗5:他一生漂泊皇帝都不能让他停下脚步,却为一座山停留,谁是他心中的那座山?谁又是你心中的那座山?
先说人:千家诗五言绝句第五首李白闪亮登场,诗仙李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大家都知道所以感觉李白没有什么要说的,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飞快的背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所以真的没有什么可说的。可是关于李白却又感觉有太多要说的,李白一生漂泊,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每到一处都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全国太白楼有名的就多达四处:山东济宁太白楼、四川青莲太白楼、安徽马鞍山太白楼、安徽歙县太白楼,各处李白的纪念雕像更是数不胜数,每一楼每一像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李白一生漂泊从未停止,不停的从一地走向另一地。传说他在长安喝醉了酒就在酒店睡着了,皇帝来叫他,他都不上皇帝的船,因为他心在远方。这个事情被杜甫写进了《酒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晚年的李白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老了、累了,他选了一座山停了下来。
再说诗: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天上众多的鸟儿都已飞光离去了,就连仅有的一片云彩也很悠闲的飘走了。互相看不厌,看不够的只有这座敬亭山。
这是一首写孤独的诗,李白一生漂泊,漂泊的人是孤独的,但是李白似乎总有办法化解孤独,李白是谪仙人不像凡人那样面对孤独会表现出无助、挣扎与渴望交流,李白不会,没有人陪着他喝酒时他会“举杯邀明月,对饮影成三人”瞬间一个人喝酒变成了三人对饮,何其热闹;天上无鸟无云时他会“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立刻由一个人登山变成了觅到了知音,何其默契。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实景,一“飞”一“去”写出了鸟儿的飞离,云彩的飘去,给读者一个很强烈的孤寂感,让读者看到了李白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敬亭山上,感到了他内心的孤独。但是后面笔锋一转道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孤独感顿时消去,就像找到了知音不需说话只是静静互相看着就够了。你会发现此时如果“众鸟”和“孤云”在的话都会显得多余,飞尽和离去只是不想打扰李白和敬亭山的对视。谈到写孤独的诗就不得不说另外一首柳宗元的《江雪》,《独坐敬亭山》和《江雪》非常相似但有意境不同,诗有“有我”境界和“无我”境界,《独坐敬亭山》是已经达到了“无我”境界,人与景已经分不开了,李白就是敬亭山,敬亭山就是李白,真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而《江雪》是“有我”境界,有我就会有真的孤独,有孤独就会有抗争,整首诗都透露着孤独和对孤独的抗争,一个倔强的老人独自坐在江边,倔强的对抗着孤独,对抗着严寒,对抗着自己的内心。而《独坐敬亭山》中的李白早已和自己和解,化作青山与天地自然和谐对视。
谁是李白心中的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了结果,却没写原因,为什么相看两不厌,也许在李白心里不需要原因的。但有好事的读者就喜欢追问原因,为什么会相看两不厌呢,那敬亭山是指的是谁呢?其实这样解读这首诗没有任何意思,只会降低诗的艺术水平,但是能极大满足现代人好奇、猎艳、八卦的心理。流行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敬亭山是玉真公主,李白看敬亭山是在思念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唐玄宗一母同胞的亲妹妹,因崇尚道教出家为女道士,李白经丹丘生的师父引荐结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推荐李白为翰林供奉。后来玉真公主在敬亭山修道,死后葬在敬亭山。现在在敬亭山半山腰还有玉真公主的墓,墓前有玉真公主的雕像。所以有人认为李白心中的敬亭山是玉真公主,李白爬个山还爬出来段才子佳人或者多情浪子的故事。还有一种说法:说敬亭山是指谢朓,李白太喜欢谢朓了,“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是李白对谢朓的评价。谢朓,南齐诗人做过宣城太守,而敬亭山就在宣城,谢朓在宣城的时候写过一首《游敬亭山》的五言山水诗。李白在第一次来宣城的时候还写过“我家敬亭山,辄继谢公作”,可见李白是多么的喜欢谢朓,并且知道谢朓做过宣城太守游过敬亭山,所以有人说李白看到敬亭山是想起了他崇拜的谢朓,相看两不厌是在和谢朓在进行心灵交流。那你认为谁是李白心中的敬亭山?你心中的敬亭山又是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