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了一年留守儿童,在读五年级的时候。
那个时候爸妈去厦门开店,我们三个跟着奶奶在家。
当时我们都觉得异常开心与激动,终于不用天天被爸妈管着了。而且妈还留了大半盒子硬币在家,说是我们的零花钱,交给我保管。
当时别提多兴奋了,那盒子那么大,那么多硬币,全归我管了。
觉得自己像是成了一个小大人一样,骄傲的挺起了胸,抬起了头,可把自己牛逼坏了。
爸妈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我们仨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开始了没有爸妈在家的日子。
我们还是像以往一样蹦哒着去上课,再蹦哒着回家。三个人说好,每个人每天从那个盒子里拿一块钱作为零花钱,绝不可以多拿。
每天都往小商店跑,吃遍了商店的辣条。放学后想出去玩就出去玩。不用再天天被爸关在家写作业,还可以随心所欲地看电视。
爸妈都不在家的日子别提多美好了。
当然,也 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比如说奶奶七十多岁了,也没上过街,所以我们平时就吃菜园里的菜,难得吃几次肉。
还记得那一年,我们每天早饭都是吃面条。搬一条长板凳往门口一放,再搬三把椅子,板凳上摆上三碗面,从哥到我,再到我妹。这样的场景,每天早上都会重复。
其次,放学后奶奶总带着我们去山上砍柴,只要不下雨,基本每天都去,也不管家里是不是没柴火了。
真想不通,为什么奶奶对砍柴那么“痴迷”,我们甚至觉得,和钱比起来,奶奶她肯定更喜欢柴。
我们几个也闹过别扭,也不想每天都去山上。可奶奶一大把年纪,她一个人又没办法把柴弄回来,也让人很不放心。最后我们也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听奶奶的话。
除了总要上山砍柴这点不好,吃不好都还可以勉强接受,其它时候,我们都欢腾得像脱了僵的野马。
但不到一年的时间,爸妈都回家了,因为我们三个人的成绩都明显下降,再加上,爸说他们再不回来的话,他担心我妈得出问题,因为妈总坐在那想我们想得发呆……
所以,我们只是短暂的体验了一下留守儿童的生活,并且真心感觉好像还不赖。
可慢慢发现,留守儿童,这个词像是自带悲伤。
室友曾对我说“我有时候真的不明白你怎么有那么多话和你妈讲,每次打电话都能打一个多小时,而且你每次和你家人视频的时候,都笑得像个疯子一样……”
如果可以,请陪在我身旁我以前以为大家都这样,直到现在发现好像并不是。
室友说“我虽然也会和我妈打电话,但一般十几分钟就说完了,感觉没什么可以说的了,然后还会觉得有点尴尬……也从来不会像你那样,笑得那么开心,那种发自内心的开心……”
后来我才渐渐明白,为什么会不一样。
室友从小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她爸妈一直在外面打工,初中的时候才回来的。
她说“还记得小时候爷爷对我们很严厉,弟弟在外面玩,弄脏了衣服回家就会被爷爷打。我爷爷打过我好几次,我现在都有阴影……”
她说“为什么你总是这么迷之自信,而我却这么不相信自己?你家里人应该也很相信你吧?但我家里从没有人对我说过相信我……”
成长这件事情像是一点点堆砌起来了,由那些我们可能终身难忘的大事,还有那一件件我们甚至都不以为然的小事……
越长大才越发觉自己真的很幸运,爸妈一直陪在身边。成长路上的点滴,我们都曾一一体验过。
但那些没体验过的人呢?
有时候陪伴缺失了,也许就很难再补回来了,而它额外产生的影响,可能只有自己经历过才知道吧。
过年在家的时候,听大堂哥讲,读一年级的小侄女有一天和他睡,睡着睡着,突然悄悄哭了起来,问她怎么了,她说她想妈妈了……
我在家的时候,读五年级的大侄女经常会带着小侄女来玩。
有一天大侄女突然对我说“姑姑,你知道香香昨天对我说什么了吗?”
“说什么了?”我好奇的问。
“昨天我们从你这里回去的时候,香香问我觉得你好不好?”
“哈哈哈……那你怎么回答的呢?”
“我说那你觉得好不好?然后香香说她觉得你很好。我说我也觉得你很好。”
听完我大侄女的话后,我哭笑不得。
可突然又觉得很心酸。
相处几天后发现小侄女很早熟,很多话,完全不像是从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嘴里说出来的。
而且她十分敏感,超出年龄的敏感。她不喜欢说话,但却能很轻易的从你说的话中,得出你所带的感情色彩。
侄子对我说,如果要叫香香去吃饭,不能大声的喊让她来吃饭,要好声好气的说,香香,今天来姑姑家吃饭好不好?否则,她绝对不会去吃饭。
以前嫂嫂他们都在家的时候,明显感觉那个时候的她更像一个小孩子。
可现在爸妈都不在身边,跟着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也整天忙不完的事。
今年回家后,才发现仅仅一年,她就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很多人说,父母何尝不想和自己的孩子们待一起呢?可是他们得挣钱,得供孩子读书,得给他们更好的经济条件啊。
可事实是,孩子们这个时候需要的真的是更好的经济条件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