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终于等回出差的老公,手牵手去看后来的我们。
有人说这部电影不适合情侣看,因为从宣传片中了解,本片可能会勾起不合适让现任知道的回忆。
我倒觉得无所谓,过去的并不可怕,有回忆也未必是坏事。闺蜜有句话我觉得特有道理,过去没能在一起的,将来还是没有将来……
这部片子挺文艺的,现实没有了色彩,过去反倒五彩斑斓,奶茶确实有才,而且我超喜欢周冬雨。电影有笑点也有泪点,还有我和老公真的不知道的一串名字……电影最让我最感动的还是田壮壮老爷爷的那些话,向老艺术家致敬。
看完这部电影,很多人表示很难引起共鸣,两位主人公落魄的时候太落魄,飞黄腾达的时候又仿佛只是一瞬。我想电影的表达手法总归是源于生活后再夸张一些。还是会那么几个片段让我觉得,值得回味的。
有一个片段是,男女主等公交,见清舍不得小晓决定打车,小晓舍不得打车费,觉得那是饭钱。当时我旁边有个小姑娘就轻声细语地跟同伴说:“有那么穷吗,打个车就吃不起饭了。”
当时我有些尴尬的笑了……记得以前住在南京的浦口,坐D4公交从泰山新村去大桥北路下馆子。我和老公那会儿特别爱吃那边有家哇哇叫牛蛙,每逢喜事儿都会去;紧挨着牛蛙店,还有家大超市,生活用品大采购之后,总会纠结是打个车回家,还是挤公交。常常理智战胜懒惰,毕竟,公交才几块钱,剩下的钱……至少能多吃点牛蛙……
又突然想起来我09年第一次带着自己的积蓄去北京玩的故事。
我是08年上的大学,那会儿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六百,平时基本不买衣服,每月底还能剩点儿……有时候还做家教,赚赚外块。所以有了些积蓄。
那个时候,从北京站到顺义,一路公交坐过去要很久,有的时候还非常挤,但是真的很方便,用学生卡特别便宜,好像才一两块钱。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在北京还要租房,收入又很低,突然花个大几十甚至一两百打车,确实是饭钱没了……
做为80后的尾巴,感觉我还是有80后的影子的,我们这代人(据说现在93年的小朋友都称自己为老人家WTF)小时候物欲横流的东西并不多,随着时代发展,新技术新生活方式的冲击,到了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才开始对物质有了新的想法。
小时候,我印象里还有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电视的过程,还有磁带和CD随身听的身影;初中的时候,二十五元就非常奢侈了,可以买一盘磁带,奶茶是两块五一杯,十块钱的零用钱可以和闺蜜喝两杯奶茶,外加两根肉串。
感觉如今的小孩子没有了物质压力,有时候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时代在发展,希望下一代人没有物质压力,能有精神追求,就好。
看完电影,一哥们同意我所说的主人公和我们的生活轨迹相差太大的观点,他问道:“搞不清楚北漂都是这么惨啊?”
我想了想,其实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在南京租了个单间,就是那种三室一厅的房子被隔断成六个房间的出租房,公用卫生间,没有厨房;比电影里的情况要好很多,虽然没有阳台,但是好歹有个大窗户,窗户下面还有个小书桌,唯一让我回想起来觉得可怕的是,劣质的木地板有一处经常钻出来一种特别多足的虫子,常备杀虫剂,但是想想还是难受。我相信电影里基本属实,因为有北漂的同学分享过租地下室的经历,对于很多没有家里经济支持的毕业生……刚工作那点薪水,确实只能租那样的房子了。
我租那个单间的时候,用第一个月工资给自己买了个新的蓝色波点窗帘,当时觉得特别幸福;然后每天六点半就起床,隔着窗帘的阳光看书刚好,那会儿还学了一阵子西班牙语,之后越发懒惰放弃了。那会儿,从卡子门宜家,地铁加公交俩小时抱着自己淘来的折叠桌,不觉得累,觉得特有生活的动力。
电影里,小晓说:“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我们。”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虽然没有哭,但是觉得心里闷得慌;最近毕业季,又有多少一转身便是一世的离别呢……
我想,虽然没有了我们,但是依旧感谢昨天,毕竟那都是青春,如何挥霍,所有经历,都是只属于自己的财富。
后来的我们 还是会感谢昨天 后来的我们 还是会感谢昨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