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8年10月入驻简书,粗算已写40多万字。写文以来,母亲是我笔下的情感专家,出现的次数最多,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执着绘画,她老人家的一言一行时刻鼓舞着我、激励着我,让我不敢懈怠。
喜欢写作,也想把自己的切身感悟融与字里行间,让大家能从中学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但一直拙于言词。父亲的学生读到我写母亲的文章《母亲,你是我的骄傲,我为你自豪!》后,强烈要求让我写有关父亲的文字。从他们对父亲的关爱程度,让我大为感动,在此深表感谢!
昨晚,二姐把父亲学生的留言和照片传给我,一种浓浓的师生情展于眼前,感动之余深感责任在肩。
中间为父亲,左右为父亲当年的学生中间为父亲,左右为父亲当年的学生师妹尹利敏:
您好!
我非常感谢您上一次给我介绍照片尹家五姐妹四年前的合影介绍。今天请你给我们讲:尹师娘和您弟与本相片姐妹的姓名可以吗?谢谢您。
今天早上5点钟看到您发微信群,看到后,我就马上发给同学群和战友群……反映好……有许多人收藏保存……希望您们能够写:我的父亲好吗?!上面我给您们提供了尹万通老师的图像资料 ,希望作者插图。因为我只会非常简单的微信操作,就连排版和插图都不会……所以非常想写:我们的恩师……
2019.3.11 20:35分钟于成都市。
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父母生育我们兄弟姐妹七人,家务重担使得二老过早让青丝变成白发。每次回家看到父母伏案绘画和书写的画面,都让我心生感慨,此生有这样的父母,是生活赋予我们兄弟姐妹的最高馈赠。
无以言表,唯以文字传达我们的爱意。
父亲当年的学生,有的已六十多岁,遍布全国各地,很感谢他们一直惦记父亲的生活和日常,渴望知道父亲的现状。很早以前想写父亲从教的经历,但一直难以下笔。
在他们师生50年校庆聚会时,二姐陪同父亲到巩义参加校庆,从二姐传回的照片和视频中,让我为他们的师生情感动得涕泪交零,没想到不善言辞的父亲,在众同学中有如此高的威信,不但让学生们说起父亲的事迹感动地热泪盈眶,也让远在洛阳的我,忍不住写一篇《我的父亲是教师》发送,道出了他们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被他们的一片真诚和感恩之心打动。
拳拳之心,教书育人老爸今天要出行,二姐相随紧陪同。
当年学生五十整,三天聚会要宴请。
感谢师恩情义重,邀请地址定于巩。
适逢校庆重聚首,八十老翁忆峥嵘。
心情激荡难入眠,往事浮现在眼前。
挥毫泼墨字千言,情真意切融其间。
困难岁月砥砺行,分别多年盼相见。
师生情谊贵在真,念念不忘情意深。
闭上眼,让自己陷入回忆中,父亲的点点滴滴成了我心中无法排解的情绪。一缕缕记忆的门被打开,像留声机播放的老唱片,在我心中、脑中挥之不去,父亲的一言一行被我一点点捋顺,逐渐清晰……
父亲常年在外搞教育,印象中的父亲不苟言笑。又因为回家少,每次回来还要让我们背诗、做算术,让我心生怯意,对父亲是又敬又爱又怕的那种敬畏感。
一直以为父亲只是一名教师,没想到,年前和母亲聊天时,母亲才忽然说到:“你父亲曾经一手把我们村的学校办起来,并成了全县、全乡的典范,曾列入当地的伊川县志”。这么有教育意义的话题,父亲却从无对我们提只言片语。
母亲曾开心对我言:你爸爸这一生有两件事值得宣传,一是把咱村的学校办起,成为当地有名的示范学校;二是他把教育当己任,言传身教让当地三十多个孩子被不同大学录取,实现了从农村走向城市,在当地成为美谈。
母亲说的指导学生上大学,这点我记忆犹新。那时父亲在县教育局工作,对高考录取、填报志愿很熟悉。因为他的指导,还在老家时很多家长带着学生上门拜访,即使居家搬到洛阳后,四邻五乡的人在孩子考上大学时,也长途跋涉寻到洛阳让父亲帮忙填报志愿。那几年,父亲看到来人都热情相助,可累坏了母亲,不但要接待来人,还要给来访者做饭,有时一天下来,接待人数众多,母亲无法拒绝,父亲也未能替母分忧,两人曾经因此别扭。
长大的我们,也曾为父亲的热心肠颇有微词,因为那时刚搬洛,居住地方狭窄,小小的客厅坐不下众多人,有的乡亲就端着碗蹲在房外吃饭,被邻居看到我们家经常出出进进的人,都心生怀疑。整个家属院就我们家出入人群最多,因为是平房,当时的家属院管理并不完善,时有丢失物品发生。当人们有质疑时,要强的母亲哪受得了这个,世上本无事,就怕事找人。
我们都知道家里来的亲朋不会这么做,可架不住外人说三道四,让我们几个正上学的学生也心有怨气,对父亲的做法大为反感。那时父亲已离开县教育局五、六年之久,可还是有乡邻上门求助,父亲的热心肠可见一斑,还是一如既往的请乡亲到家吃饭、帮忙。有时刚下班门口坐一堆人等待,想到小煤炉做饭,让母亲很是气苦。
吃饭事小,父母都有工作,家里来人,不像现在有液化气或电磁炉,那时全靠小煤炉,家大人多,一顿饭做好,上班时间已到,母亲累的穷于应付,还要兼顾家庭和学校工作,可想而知给母亲找的麻烦有多少。而老好人的父亲对家务琐事本不在行,不但帮不上任何忙,对母亲的情绪难以照顾。
有十多年,不管在农村老家或是洛阳,我们家成了输送人才基地。每到高考结束,父亲都在为考取大学的孩子们选报志愿。这成了全村人以至乡邻的热门话题,父亲成了他们心中的崇拜者,而母亲成了父亲背后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每逢过年,那些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来家看望父母,说着感谢父亲的话,父亲像对待孩子般嘱咐他们好好学习,才逐渐明白帮助别人,是父亲最大的乐趣和心理支柱。懂得了父亲的初心,让孩子有学上,走出农村,接触更大、更广阔的世界是父亲那时最朴素的想法。
可我们却一直无法理解父亲的心意。并对他老人家心生怨气,现在想来,父亲那时也心有委曲和不甘吧!但他依旧不说、不辩、不推辞,把任何事都埋在心里,只要有人上门,父亲不忍拒绝,义无反顾的付出成了家常便饭。
直到他在教育战线上退休,家里才安静许多,在他退休的那段时间,常看到父亲的落寞。我才明白,那时的父亲所承受的压力并不比母亲少,只是他选择了沉默。
我想他肯定怀念那些帮人、助人,充实而又忙碌的暑假,因为那是孩子们走向大学生活的起点,也是他心有向往的梦想。教书育人是他一生的追求,让孩子们有学上、有书读,是最让他宽心和欣慰的一件事。
我爱我家,更爱一直奋战在教育战线的爸妈!
可敬的师兄、师姐们,父亲的教育事迹和生活点滴很多,以后慢慢说与您听,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