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120540/bf25f1850e7224b0.jpg)
最得意的姿势,就是立于城市之上,俯瞰众生,然后随意离开,自由翱翔。如屋檐上立着的鸟,只要愿意,扑楞一下翅膀,就可以海阔天高。
这是我最崇尚的生活模式。可以为生活奔波劳累,却不愿为生活所困。心中永怀追求巅峰的勇气,却懂得给自己留一个方寸,以供进退。如文学史里所谈的士大夫情怀:功成身退。
近期,特别钟情魏晋文学。读书时,导师说学界都喜欢研究唐朝与清朝,因为唐朝有浩瀚的诗歌绵绵不断地滋养汉文化,清朝有一部可以养活浩瀚专家的《石头记》。那些都是盛世的巨著,所以,我们这一代若想有所研究有所建树,就要研究动荡的几个时代: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民国。
我读魏晋的文章,被“风骨”所折服。人生有追求,不为利,而为名。爱惜名的人会像鸟儿一样爱惜自己的羽毛,会顾及到身后万年的清誉,所以纵观历史,这个时代,找不出一个猥琐的人来。大忠大奸,大逆大顺,都在尽情的发挥一个人的独立性人格,所以我们会记住一个个如雕像般的人物。
所以,读这些磐石一样坚硬和单纯的文字,或是柔软如棉花般温暖的情怀,我都会不自然的想起屋檐上的鸟。
人之性情,发扬于不受压迫的氛围里,压抑在束缚的窘迫里。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捆绑,只有超脱,屋檐,就是一个准绳,一根分界线。人要立于屋檐之上,必然要有所取舍,否则,只可低头走在屋檐之下,如蝇营狗苟,如倒挂的蝙蝠。
所以,除了风骨,我更读出了洒脱。特别在如今的世界,混沌的分不清现实与虚拟,若想保持一份内心的真诚,确实需要一份坚守,方可得到菩提所述的无埃之境。堪破红尘,去除五味,略掉七情,寻求真正的空灵彼岸,那一份洒脱,是需要修炼至醍醐灌顶。
第一次写《屋檐上的鸟》时,才刚毕业,给领导做着小秘书,窃以为自己看破了机关里的玄机:只需靠端茶倒水,再加报纸一张,便可用时间换得俯瞰世界的机会,所以觉得人生无趣,毅然离开,南下寻求多彩的人生。至如今,方知自己的可笑,我只是一个门口的路人甲,从门缝里只看到照壁上的图案。
现在读着魏晋的文章,再次写《屋檐上的鸟》,心中分外唏嘘。10多年一瞬而过,各种境遇虽未让我最终找到立于屋檐之上的位置,却让我体会到于混沌中保持一份初心的必要。心若有自由,自然超然物外,不为名利所累,坐拥一份淡泊。
人生如登山,快到不惑之年,才会猛然领悟,进退、取舍、有无、得失、祸福之间的因果关系。领悟这些,或许比腰缠万贯,更能懂的如何挥霍余下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