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平淡温和的人生智慧

作者: 朽木门枝吖 | 来源:发表于2021-08-30 20:14 被阅读0次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的时候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读完不觉一丝伤感,而是深切体会到一位老者在历经世事之后的豁达明朗。在温和的文字间,那些家庭的琐碎如琉璃般夺目,但那些美好又像琉璃般易碎,世间好物虽不坚牢,但终究给我们留下了那一抹美好纯粹的记忆。那么多时光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书,其中的人生智慧却是发人深省。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的爱情令人钦羡。他们在牛津大学时候的相互扶持,相互体谅,一起度过了那么多难忘的时光,一起读书、一起“探险”、一起摸索厨艺……这些都为他们的感情打下坚实的基础,爱情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是一定要经得起生活的琐碎;爱情中的宽容也是不可或缺的,杨绛理解锺书的“笨拙”——不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杂事,锺书亦不在乎杨绛的厨艺生疏,日日准备丰盛的早餐来唤醒她一天的精神,这平淡的爱情竟在寥寥的篇幅之中描绘的如此动人,也让渴望轰轰烈烈的爱情的我们多了一丝清醒——山珍海味固然美味,萝卜青菜也有其独到之处。

    青涩的爱情发展成相互依赖的亲情,需要相互间的尊重和理解。杨绛和锺书曾经就字词的发音而争吵,言辞激烈,互不相让,甚至都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即使最后证明了谁对谁错,双方也无人快乐起来。其实到了这时,事情已经不再是事情对错的问题了,当双方意见相左时,都互不相让,只争对错,不惜以激烈言辞来指责对方以强迫对方妥协,当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上升到感性层面,结果往往超出预期,而这时结果也已经不重要了,正如在墙上订下一颗钉子,即使拔掉了,还是有痕迹留下的。所以杨绛和锺书立下规矩,不会因为意见不一而求同,不会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这种尊重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之后再无争吵。后来锺书为了照顾爹爹离开清华,即使杨绛一百个不乐意,她也尊重他的选择。

    大道理我们都懂,可是能真正做到杨绛夫妇这样践行于实践的,又有几何呢?如果都能如此,何至于如今感情问题层出不穷?问及此,人们也只能感慨经营爱情向来是一个难题罢了。杨绛夫妇的大智慧,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呢?

    他们的爱情固然可贵,但他们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更值得称颂。锺书身患哮喘,发病之时甚至差点送命,几天几夜睡不好觉,锺书呼声惊人,杨绛戏称其为呼啸,言语间的轻松为沉重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气。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剂,生活往往是别扭的,不可能和想象和希望一致,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生活的挑逗,是悲是喜,我们无法改变,可是心境却可以选择啊。锺书被杨绛形容带有几分呆气,他与世无争,却还是遭人排挤,杨绛也不免忧虑,可是锺书却有独到的见解,“不要愁,他也未必顺意。”无尽的忧愁豁然开朗,换个角度想来竟是如此通透明朗。

    这本书中动人的不仅如此这些,还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文人风骨。无论贫穷还是阔绰,他们的高风亮节不允许他们行迎合之事,高尚是刻在骨子里的。在牛津读书时,一个富人提出让锺书放弃中国的奖学金,做他弟弟的助手并未其提供丰厚的报酬,在他眼里,中国的奖学金微不足道,是啊,当时的中国在哪里都是不足挂齿的,但是锺书受国家培养,这种背弃国家的事情是万万做不出来的,个人的利益重要,但不重要至此。国家大义面前,个人利益不值一提。在后来江青的邀请中,杨绛和锺书也不愿屈己迎合。困顿之中这种精神犹其显得高贵。

    文中阐述的亲情自是不必赘述,他们互换各种身份,女儿照顾妈妈,爸爸和女儿时好哥们,爸爸是女儿和妈妈的老师,和谐的家庭自是百般乐趣,他们在困难中相守,在苦难中相持,那些苦与泪,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也有着迷人的魅力。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看哭了多少读者,可是当事人的苦楚辛酸,我们读者也只能理解其中几分。

    看到结尾之处,我也懂了所谓的“渡船”、“客栈”和每晚自己变成的“梦”的含义,渡船是锺书所处的医院,客栈是自己家的寓所,而那些梦,是自己去看女儿时的情景,虚虚实实,前面的比喻看得压抑,最后的真相看得清明,这是一个老者在经历了痛苦挣扎之后,与家人回忆中相聚时凝结的人生智慧。她不希望有名有声,只是渴望有些知己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平淡温和的人生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io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