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知道“套娃”是在十几年前,我们㺯编画了幅插画,总编看后大加赞赏。看到总编喜气洋洋的劲头儿,当时还真没看出有什么好来。总编早年留过苏,看到“套娃”眼里放光。由于总编的盛赞,让我对“套娃”蒙生好奇。后来,又有许多人谈论“套娃”,特别是从俄罗斯旅游回来的朋友,见面若不谈“套娃”,好像简直跟没去过俄罗斯似的。于是,对“套娃”的好奇又多了一层向往。
俄罗斯套娃,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期,用桦木、椴木等精制而成。大的套小的,小的套更小的,最少的有三层、五层、七层、十层至六十层,甚至更多。

这次终于有机会来到满州里出差,虽然不是俄罗斯,但距离俄罗斯只有一门之隔,跨过这道国门,就是俄罗斯境内了。
满州里是个颇具神秘色彩的购物天堂,各色商品琳琅满目,是世界名牌商品的聚集地,有北方小香港的美誉。特别是俄罗斯民族风情,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仅有俄罗斯商城,还有套娃酒店,套娃景区。可以说,除了俄罗斯,这里是离“套娃”最近的一次接触了。
关于套娃的传说,百度了一下,发现有好几个版本,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个版本:
千年前,一个小男孩在放羊的时候走失了可爱的小妹,他非常想念妹妹,就用桦木刻了一个木头娃娃,每天带在身上。过了几年,他想妹妹应该长大了一些,于是又刻了一个木头娃娃,就这样一直过了十几年,小男孩成了英俊小伙子,身边一直带着自己刻的木头娃娃,他把这些一个比一个大的娃娃一个套着一个,思念的时候一个一个的打开来看。由于它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直至今日,在俄罗斯某些地方仍保留着男孩赠送女孩套娃的传统。

俄语称为“玛特廖什卡”,现在的套娃继承了传统的可爱的小女孩和农妇的形象,又出现了新的创意,如政界名流、各界艺人、著名建筑、民间故事等等。套娃的制作从选材、风干到成型要经过二十几道工序,做工精美细腻,工艺精湛。

满州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冬季极冷,有时达零下四十几度。所以,每年只有六至十月才是旅游旺季。

“听说,冬天这里很冷,会把耳朵冻掉?”我向当地人求证。
“会的”。当地人不置可否。
“那你见过谁的耳朵掉了吗?”我追问道。
“冬天,屋里热,外面冷,脸很容易冻伤。冻伤了,别急着回屋,要用雪往脸上使劲儿搓……”
对于这个问题,当地人没有直接回答我,回头看看“套娃”发现她还真没有耳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