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海中国传统文化
你小时候一定用过的景德镇名瓷

你小时候一定用过的景德镇名瓷

作者: 景德壹瓷 | 来源:发表于2017-09-07 14:44 被阅读0次

    可能大家小时候吃饭,

    都能看到碗上有一颗一颗的“米粒”,

    透光一看像珍珠一样温润觉得真漂亮,

    那时候可谓是司空见惯了,

    现在才知道原来这种瓷器就是景德镇名瓷——玲珑瓷。

    乾隆皇帝曾赋诗题咏赞叹玲珑瓷:

    “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画凤巧安排,

    玲珑剔透千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溯源:玲珑瓷的出现竟是个意外

    玲珑瓷的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宋代的镂空工艺,

    其是从制造镂空“香熏炉”的偶然现象中得到启迪,继而演变而得。

    制作瓷质香薰炉,先要在顶盖上镂刻出许多排列有序的洞眼,施好釉再入窑烧成。

    由于施釉过厚,釉料在高温熔融时出现了釉汁流淌而淤塞孔眼的现象,

    形成透明而不透气的效果,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剔透的美感。

    这种制瓷中偶然出现的瑕疵,给陶工们以启迪,聪慧的陶工触类旁通,

    启发了创新的思维,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在瓶、盘、碗上镂孔之后在孔洞中填釉,

    烧制出来,经过长期摸索实践,制瓷工艺,

    创造出这种装饰风格独特的瓷种——玲珑瓷。

    其对光明视,其孔斑斓透明,平滑晶莹,宛若瓷中精灵。

    发展:从偶然发现到宫廷御用

    ⑴御用玲珑瓷为外国人所惊叹

    甜白瓷的出现为玲珑瓷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这种甜白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具有的高粘度,

    可以很好的与胎体结合,可以把玲珑眼填满而不易有棕眼。

    在制作甜白瓷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镂空工艺,

    玲珑瓷逐渐发展并兴盛起来。

    由于玲珑眼孔用手工雕镂,然后用毛笔蘸釉逐个填满,

    工序十分复杂,既费时又费力,能烧制成功的极为稀少,

    所以玲珑瓷大多是为皇室专用的陈设瓷。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景德镇烧制的玲珑瓷跟随郑和下西洋,

    流传到许多欧洲国家,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西洋人见了,

    十分惊叹中国的制瓷工艺,称玲珑瓷为“嵌玻璃的瓷器”。

    好事者琢磨这玲珑釉的配制奥秘,

    甚至把珍珠、玛瑙和玉石碾碎掺于瓷泥中,

    幻想着也能烧造出这剔透晶莹的玲珑瓷。

    故有人感慨地说“贡筐银貂金作籍,官宦瓷器玉作泥。”

    鼎盛:玲珑青花问世,玲珑瓷于乾隆时期创造巅峰

    明末清初,玲珑瓷从明代中期单一的玲珑装饰发展成为青花玲珑,

    素雅的玲珑与青翠的青花纹样相配构成丰富的图案层次,

    打破了以往单一拘谨的构图形式,使其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青花与玲珑装饰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而经过元代制瓷技术的发展,

    明代的青花瓷己相当成熟并且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青花瓷与玲珑瓷的烧成温度范围和烧成气氛大体相同,

    所以青花与玲珑两种装饰手法相结合是必然的,

    精密细腻的瓷胎上,微绿透亮的玲珑,

    与青翠幽雅的青花装饰,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

    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

    匠,使乾隆时期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

    这一时期的陶瓷产品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

    不惜工本,艺术格调上讲究华丽繁复,在此期间玲珑瓷发展达到了鼎盛。

    玲珑瓷瓷质冰清玉洁,风骨玲珑剔透,

    其魅力就在于改变了先前瓷器厚实单一的胎体结构,

    仿佛于沉闷的坯体之中打开了一扇明窗,

    吹进了一股温馨的春风,正如李白诗中所云:

    “玉阶生白露,夜入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期景德壹瓷将为大家介绍:风貌篇。

    了解更多景德镇和陶瓷的资讯尽在景德壹瓷

    文 / 景德壹瓷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小时候一定用过的景德镇名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si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