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喊出“一切为了孩子”时,很容易导致一个恶果: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额外焦虑。
那么,应该怎么办?答案是,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情,都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孩子就只须承担他一个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担父母乃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也就没那么累。
但是,假若我们的文化,对个体而言,整体上是“绝对禁止性的”,那么会导致一个关键问题:一个个个体,不敢活出自己,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活。
现代心理学,如存在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说,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说自我实现,而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成为你自己”。他们都认为,生命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活,充分展开自己的生命,最终“成为你自己”,这时的自己,富有饱满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同时又是富有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的。
但是,或许,在我们的文化中,这样活很危险,所以大家只好去找其他的一些活法,“一切都为了孩子”,就成了一个常见的活法。
可真相是,相比起个人主义的西方来,我们对孩子的尊重与爱护程度,实在是差太远。听上去,“一切都为了孩子”,而且很多家长也真的是牺牲太多,但他们要换取的,是孩子“一切都得听父母的”。
中国人有七八成的婚姻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这都是婴儿在找妈,两个人活成了亲人,也许会非常亲密,但很容易感觉到,两个人的发展似乎被限制了,并且虽然很亲密,但谈不上精彩。因为精彩属于个性化的部分。
关于安全感,国人容易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房子、车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丈母娘推动了中国的房价。并且,国人也总是在劝那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但是,有一个基本的真相是,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女性在找恋人时,千万不能使用僵硬的逻辑——个人对妈妈好,对妻子也会好。如果这种好是流动而自由的,就是真的,但如果这种好,像是一种教条,带着僵硬味儿,那么这个男人对妈妈越好,对妻子会越不好。
对于妈宝男的形成原因,我们有一个常见的误区。 大家很容易会认为,妈宝男之所以这么黏妈妈,是因为妈妈对儿子很好。 其实,妈宝男的形成是因为两个很不美好的原因:第一,在婴幼儿时严重缺少母爱,而对母爱的渴求是所有人的头号渴求,所以妈宝男会一直执着于母爱;第二,大一些后发现,可以通过对妈妈言听计从而得到妈妈的关注,于是形成对妈妈的极度服从,但这样做的同时,势必压抑了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
通常,他们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之严重,把他们自己都吓到了。这让他们害怕和愧疚,为了防御这份害怕与愧疚,他们更加不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 然而,对于妻子,他们却很可能不再压抑,于是,他们对妻子容易有莫名的怒火,并且与妻子保持很隔离很疏远的关系,稍强势一点的妈宝男,还可能对妻子非常鄙视。
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对妻子或其他女性有多鄙视多疏远多愤怒,对自己妈妈就有多鄙视多疏远多愤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