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在家里的某个角落翻出一套落满灰尘的书,书名已不记得,内容是讲世界历史的,每本定价大概几毛钱。那套书成为我的阅读启蒙。可惜那会儿我刚识字,好多都看不懂,囫囵吞枣的夹杂着生字、连蒙带猜的读完了,只留了个大概的印象。再后来搬家,书就不知去向了。
和长身体需要营养一样,那时的我对知识有着极强烈的渴望,逮到带字的纸片就忍不住翻阅。父母没有闲钱给我买书,也不知道哪里可以看到免费的书。就这么带着对书的饥饿感长到青春期。
初中时,学校开放图书馆,每位同学每周可以借三本书。有些同学不爱看,迫于老师压力就随便借一些。我知道后开始挨个找这些同学,让他们把借出来的书借给我看,有些我会用自己借的书去交换,有些真不爱看的同学我就直接告诉他借哪几本。
那会儿学业已开始紧张起来,父母认为除课本以外的书都是闲书,会影响学习的心思。要不是因为书是学校的,估计他们能给扔了。每天晚上早早做完作业,我就关灯睡觉,其实是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我也不知道每天晚上看到几点,就是觉得不困,非看完一本不可,第二天上课还超精神。
这样的阅读状态,好处很多。各种世界名著、中国四大名著,都是在那个时候看完的。为了及时把书还回去,我的阅读速度给练出来了。怕父母察觉,也是为了证明看书不会影响学习,那段时间,我的成绩非常喜人。
当然,缺点也是相当明显。一个是太费电池了,又怕父母知道,只能从伙食费中挤出钱来买电池,正是长个儿的时候呢,我也不是秀气的大家闺秀,正常伙食费本来只是正好,克扣了一部分,就只能委屈自己的身体了;我的视力也极速下降,眼睛度数蹭蹭上涨。最大的弊端还是为了追求速度,那些经典名著都是生吞活剥的过了一遍就完了,吸收甚微。现在回想起来,只剩懊恼!
想要开书店的愿望,就是那会儿萌生的。长大后意识到这很不现实,退而求其次,希望有间书房。奈何房价坐了火箭,独立书房的要求算是泡汤了。现在只能在家里的角角落落用小书柜占点儿空间。
可当买书像买菜、再也不用带半分犹豫时,我却没了读书的兴致。那段不必管尘世纷扰,不必担忧未来过去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没有书的日子里,我就像在人生的大海中被滔天巨浪翻滚撕扯吞噬。
2019年年末的50天,我又重新拾起书。这一次,没有人阻止我看书,也没有人催着我还书,每天晚上我都能安安静静地窝在床上,手指触摸文字的温度,用心聆听它们讲述的故事。50天时间不长,看书的速度也不快,看完的数量也有限。我的外表还是那样,没有变化,内里,已经有一个新的我在生长起来。
2020年,希望自己能够继续看下去,不为别的,就为了用书喂饱自己、为了捧起每一本书时的快乐:丰富知识的快乐、独立思考的快乐、独立人格的快乐。我想用读过的书,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岛屿,以抵抗来自外部世界的侵蚀。滔天巨浪以后,书可作归帆,带我驶向出航世界的港口,拥抱安稳的幸福。
原创文章,转载须经作者园子东角一棵树同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