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明代文学史,看到了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的归有光,想到他写《项脊轩志》,想到那个老院子和那段旧时光。
老院子是爷爷奶奶家的院子,分成南院子和北院子。院子被矮矮的石块堆积起来,缝隙间是灰色的泥。农村很多那样的房子,我们的村子也有独特的名字叫做疃。这个字不太常见,在胶东的地名里却有很多。
南院子有很多花草,我最喜欢的是一串红甜甜的汁液,花花草草的旁边堆着整整齐齐的过冬柴火,院落有一棵很高的梧桐,粗粗大大的树干,还有比手掌还大的树叶。10岁的时候读李煜的词,对于那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很是不解,也理解不了他作为亡国之君的国仇家恨。就觉得梧桐树很好啊,上面还有大大的喜鹊窝,喜鹊也很好,它们有黑黑的油亮的羽毛,尾羽高高翘起,喳喳喳地叫个不停,叫一声的时候,奶奶会说,“喜啊!”再叫一声,奶奶说,“财啊!”,它持续不停地叫,奶奶就说,“金子元宝往家抬”。我能记事的时候奶奶就是个老人,她弯着腰,满头银发,皮肤很白,总是带着笑容。她很爱和人说话,有时候赶大集的路上遇到熟人,说话说很久,倒是把要干的正经事忘记了。她的家室在那时候算很好,爸爸是军队的舰长,妈妈也算是小家碧玉,幼年时候的照片总是穿着小洋装,头上扎着蝴蝶结。做女儿的时候也没有受过苦,用她的话说是吃着精米细面到了23岁。可惜后来遭遇了1949的离歌,爸爸去了台湾没有回来,原本许的亲事也落了空,她的妈妈也去世了,她的奶奶和姑姑就成了唯一的亲人,后来遇到了爷爷,匆匆忙忙间结了婚。
爷爷对奶奶是很好的,他愿意包容她对家事的不擅长,做的饭也不好吃,两个人相互扶持生儿育女,儿子生了女儿,女儿也生了女儿。她有点叹息自己没有孙子,但对孙女的爱并未减少。
我幼儿园的时候一到冬天就不去上学了,因为太冷,那时候小学校里没有暖气,妈妈担心生病,奶奶就给我讲故事,主要是三字经千字文,牛郎织女天仙配,还有二十四孝的故事。现在很多教育学者批判二十四孝宣扬的是愚孝,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读,可是从我的观点来看,我真的被那些故事感动过。我觉得那个卧冰求鲤的人了不起,那个虐待小孩的继母真是太坏了。
院子里树木的叶子都掉落了,有些灰灰的干枯的虫子蛹挂在树梢,冷风吹过,微小的蒂在颤颤地摇。我趴在玻璃上看外面银装素裹的世界,鼻子压得扁扁的,玻璃凉凉的,窗棂上有细小的灰尘,窗台是黄色的平行四边形上面有些许的小黑点。我特别喜欢坐在窗台上看图画书,脑子里想象自己是坐在一艘很大的船上。墙上有一个长方形的镂空,上面糊着一层透明的塑料纸,奶奶说旧时的婆婆为了监督自己的媳妇干活特意抠的,我也没去考证过,现在想来也许只是为了房间的采光也说不一定。
墙上有很多相框,里面有几代人的照片,从黑白到彩色,都是欢笑着,太太奶奶是单独的一张,奶奶吃的所有东西都会在碗里给太太奶奶盛上一份,她对自己的奶奶一直有着很深的思念。
北边的院子里有一棵大石榴树,影壁墙上有个大大的福字,写这个字的匠人是个小有名气的读书人,年代太久,墙体都斑驳。05年的时候,重新修缮影壁,我用了一整桶黑油漆,用毛笔细细地描了一整天,爷爷当时高兴地合不拢嘴。他一直说真是太棒了。
别人看爷爷可能会觉得爷爷是个特别傻的人,完全没有一点心眼,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是个实心的萝卜。但是,现在看就觉得这样的品质真是很难得,可以毫无保留很真诚地对待别人。《解忧杂货铺》的那位爱给孩子写回信的爷爷就很像我的爷爷,他个子很高,笔直的身板,很像一棵树。心里又很澄澈,一直都像一个孩子,别人就算是欺侮了他也不记恨。
他给我看像是树枝一样弯曲着身子的尺蠖,我就感叹真是和小树枝一模一样啊。我还见过很大的蜂窝,蜜蜂把它搭在荆棘上,巢上的每个孔都是封着的。灶台也很大,有神奇的鼓风机,蒸出来的食物很好吃。我还记得我的婷婷妹妹躺在小小的襁褓里,脸蛋红红的就像苹果。院子里的墙就是天然的黑板,我们在墙的前面扮演老师学生的游戏,还和小朋友过家家,扮演过爸爸妈妈。奶奶说叔叔小时候特别调皮,用篓子扣过太奶奶的芦花鸡......
我突然想写这些是因为又快到十月初一了,清晨爸爸妈妈在商量要提前买好祭品,那天早上要分别去不同的墓园,心有些慌慌的。平房拆了以后,我很少会想起那个院子,我不是刻意矫情去写这些,坦白说我也不是对从前的日子有多么喜欢,也不是对过去的时光多么留恋,社会总在发展,每个阶段都不同,我只是很想念那段时光里的人,有好些都散了,就连回忆也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