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动一时的湘潭才子、宪政专家,人人口诛笔伐的帝制余孽,袁氏走狗,民国政坛上的跳梁小丑。
杨度这一生,颇具争议。
前半场,为他的才华志向、人格魅力所折服;后半场,为他惋惜。
唐浩明先生的《杨度》,将政治家们思想体系的形成描写的很详细。
看着杨度、梁启超们踟蹰在维新,革命思想之间,我原谅了自己素来的对事情的游移。
如他们这般优秀,尚有迷茫、不确定,所以,个人的游移又怎样呢?
正是要在不到的吸收,学习中,汲取新知。解决自己的疑惑。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也是为了解惑。
以前,从未明白深意,今确似乎有点通透了。
我自是没有卓如、晳子的才情,心中感情汹涌,却完全无从落笔。简单写两句吧!
1
杨度生命中最美好的,大放异彩的岁月,该是他避居日本时。
那时的他,潜心研究宪政思想,交友广阔,在日本留学生中很有声望。
与梁启超、蔡锷相交甚密,与孙中山大辩三日,促成孙中山与黄兴的结识,写下满含爱国热情的《湖南少年歌》。
仗义、热情、慷慨……
最得我心的是他与中山之约:
“三日来,我与先生探讨国是,虽所见未尽相合,然平生畅快,未有过于此时。先生宏论伟议,渊渊作万山之响,汪汪若千倾之波,语言恳诚,气宇阔大,我遍视天下人才,无出先生之右者。虽然,我信奉君主立宪已久,不能骤改,櫜鞬随公,窃愧未能。今日与先生约:我主君主立宪,必为之在中国实现而努力,若我的事业成功了,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若先生事成,我将尽弃自己的主张,竭诚以帮助先生。”
我成,愿先生助我;先生事成,我则竭诚以助先生。
更见得他,坦荡磊落,且有极高的爱国热忱。
2
杨度最大的污点,就是发起筹安会,鼓吹帝制,促成袁世凯的80多天皇帝。
此时他声名狼藉、人尽唾弃,被指责为了自己的功名地位,甘做袁氏的狗。
前后反差巨大。
若从他的思想轨迹来看,或能对他多一份了解。
杨度在东洲书院师从一代名儒王闿运,奉行帝王之学。拿拿笔杆子的文人从不是他的追求,他想要的是建功立业,做宰辅之臣。
杨度原本是坚定地君宪主义者,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当时局势而言,袁世凯有资格成为当权者。
在清政府立宪杨度入京任职时,就已受袁世凯知遇之恩。袁被罢官返乡后,杨度算是已坚定地投入袁世凯麾下。此时协助袁世凯成为国家最高权力者,自己立下大功,跻身权力阶层,似乎顺理成章。
但摆在他面前有一最大的困难:自己一直主张君宪,此时改弦易辙,为袁氏成为民主共和制下的最高权力者卖力,必然被骂首鼠两端。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退出退出政坛,守住自己的主义。
但杨度是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人,无论在何种政体下,自己能得重用,做出一番功业,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这是他所追求的。
杨度早已有此担忧,此前还曾发起过国事共济会,就国家实行何种政体进行学术探讨。但其实当时,革命取得胜利,全国舆论一致偏向共和制。杨度自然也是知道的,他无非是想通过这种公开探讨的方式,得出共和制更适合当下国情的结论,以便给自己将来的“叛变”找一个合理的基础。
奈何当时全民心向共和,根本无人有心就这种问题来做辩论,也就不了了之。
当然最后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放弃君宪主张,为袁世凯谋得新政府的最高领导权,自己谋得高位,一展抱负。毕竟连之前主张君宪的梁启超、张謇等人,都已转而主张民宪。梁甚至还有“以今日之启超攻昨日之启超”的说法,杨度也不必过于纠结。但想来他也并不是打心底里放弃了君宪主张,只是以表面的放弃作为自己谋取高位的筹码。
之后,他为南北议和奔走呼号,为袁世凯能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出谋划策。
3
在袁氏政权中的不受重用应是杨度转变的重要原因。
袁世凯当权后,为其上位立下大功的杨度,始终不得重用。几任内阁,杨度都未能有一席之地,心中岂能无块垒。
加之民国建立后,国家并没有像期待的那样,焕然一新,强大起来。政局一团乱,国家仍是毫无起色。光内阁就走马灯似的换了好几届。民主共和制真的适合中国吗?应不只杨度一人有此迷茫。
这一切,都促使他很快投入了袁克定的麾下。为袁克定出谋划策,发起筹安会,制造舆论,鼓吹帝制,助袁克定成为新朝太子,自己自然也可得高位。
这个阶段,杨度其实是被功业心冲昏了头脑,热情高涨,一心想谋得新朝的宰相之位,一展宏图。没能认清形势。
袁氏复辟失败,为鼓吹帝制的头号人物,杨度自然成为全民公敌,第一大罪人。
这是杨度最失意落魄的阶段。身败名裂,是舆论口中没节操的文人,袁氏政权的忠实走狗,民国政坛的跳梁小丑。
失意落魄中,杨度走向了禅宗,自创佛学无我宗,在当时竟也名噪一时,这当然只是他灰心失意后的逃避而已。之后营救孙中山,营救李大钊,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也不多赘言了。
4
碌碌半生,一事无成。
与孙中山、黄兴、蔡锷、梁启超等好友相比,孙有其坚定的革命信仰,是共和的精神领袖;黄是革命元勋,为共和立马汗毛功劳;蔡锷是军事天才,有再造共和之誉;梁启超政治上虽也不得意但能看清形势,学术上成就突出,很受敬重;杨度却恶名远播,被政坛抛弃。
姑且用两个词总结他人生境遇的不如意的原因:书生气与功业心。
书生气。有知识分子那种对这个国家的责任心,孜孜以求于探索国家的出路;有大才子的那种意气风发、坦荡磊落、才思敏捷,所以,很可爱,在人格上有其魅力,对宪政研究深入,也有一定的政治能力。但书生气太重,实则缺乏政治家的老谋深算,周旋于其中,只能沦为棋子。
功业心。追求建功立业,做宰辅之臣,但又功业心太重且自视过高,被其冲昏头脑,以至于失去了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加之未遇上好时代,终难有所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