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吴国盛在谈到中美之间科学真正的差距时,认为是“对科学、对基础研究、对创造性文化的看法”,他还谈到了掣肘中国的创新能力的因素之一是“死记硬背、单纯记忆和服从型的教育方式。”
中国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是最大的短板,如果满足于自我评价的良好而固步自封,无疑是坐井观天。
今天公众号《哲学园》刊载了《牛津通识读本 | 康德(连载1)》一文,文章介绍了康德的认识论:
我们的知识有两个来源:感性与知性。感性是直觉的能力:它包括被经验论者视为知识之唯一基础的所有感觉状态和限定。知性是概念的能力。概念不得不被应用在判断中,因而这种能力不同于感性,它是能动的。康德认为,不理解这一关键点而按照感觉的模式来解释知性的所有概念,这是经验论者的一个错误。(这样,对休谟而言,概念就仅仅是它所源自于的“印象”的褪色印记。)唯理论也有相应的错误,即把感知视为一种对概念思维的混乱追求。所以,康德把莱布尼茨和洛克之间著名的争论总结为:“莱布尼茨将现象理智化,正如洛克……把知性的概念感性化一样。”然而实际上,这里有两种能力,二者不可相互归结;它们“只有和另一个联合起来才能客观有效地对事物作出判断”(《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271;第2版,327)。
判断由此要求将感性和知性结合起来。没有概念的大脑就没有能力去思考;同样,有概念武装的大脑若没有可供应用的感觉数据,就没有思考的内容。“没有感知,就没有客体提供给我们;没有知性,就没有对象可供思考。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觉是盲目的。”(《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51;第2版,75)作出判断就要求康德所谓的概念和直觉的“综合”,只有综合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经验(和单纯的“直觉”相对)。
其实,康德早就道出了中国教育短板的原因就在于:被动的感性的经验能力不缺,但忽视了能动的知性的概念能力的培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