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什么用?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不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理由,我听到耳朵起茧,依旧不以为然。
依个人之愚见,阅读有三个好处,其一,提供情绪价值。其二,医我之愚。其三,学习知识。
1、
提供情绪价值这个好处,我指的并非是纯文学作品,而是网络文学作品。
并非是纯文学作品不能提供情绪价值,我还未接触网文时,经常从纯文学作品中感受喜怒哀乐。更多的时候是难过,因为悲剧永流传,方成经典。
举个例子,看《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白鹿原》、《平凡之路》等,我才十多岁,如今十多年过去,故事情节可能早就忘记,但一想起书名,难受的情绪依旧未曾褪去。
可惜人越长大越功利,我开始工作后,发现读一肚子书,工作却用不到,人心开始浮躁又迷茫,就把空闲时间都投入网络世界,借网文逃避自己的不优秀与不想努力。
网络文学自然是这些年给我提供情绪价值最多的地方。
我自小就养成一个坏习惯,名著是要一字一句品味,小说只要一段一页扫过去,大概知道故事就足够。
所以一入网文深似海,曾经看过的经典,汇成涓涓溪流入海,早就死去。
自从看网文开始,确实很快乐,很轻松,不用思考,真是一种享受。我以平均两三天百万字的阅读速度,看了上千本。很爽,乐不思蜀。
但看太多能看破套路,就觉得没意思,开心之余,顿觉空虚。今年虽然还在看,但心思又转向纯文学作品。
但不得不说,在我迷茫浮躁的那些年,优秀的网络作品,为我提供大量和正面的情绪价值,很好地抚慰我的内心,不至于自闭和抑郁。
2、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发达,自媒体众多,无论是自愿还是被动,大部分人都会被舆论裹挟,被引导着成为受害者或加害者。
是真是假?是人是鬼?又有谁知道。
我曾经被各种各样的网络舆论引导着,不由自主地开始功利性思想,浮躁又焦虑,甚至被洗脑(正面宣传太多)。直到我把刷手机看热搜以及新闻的时间,改成阅读。
阅读一些社会心理,新闻传播和网络营销类的书籍后,虽然没看懂太多,但至少对网络舆论,网络谣言,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说到这里,我曾经差点被刷单骗到。那时候是真缺钱,我差点相信。幸好阅读培养出清醒大脑,基本的分辨能力还在,我把骗子举报拉黑。
越是阅读,我越是发现自己的浅薄与无知。那些曾经的焦虑与浮躁,终于被阅读搬离心脏,令我轻装上阵。
工作几年,我学到的知识不进反退,这也给自己敲响警钟。大脑空空却不去思考,一鼓脑地接收各种垃圾信息,又如何进步?
阅读使我明智,使我思考,使我具有分辨事物的能力。
3、
我一直都想写作,但人生中光想不干的事情太多,一时间就被搁置。
重拾这个想法后,我发现关于写作,除了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写作能力,故事要怎么写?情节要如何设置?人物要如何塑造……欠缺很多认知,我一时间竟无从落笔。
那段时间,我刷到过很多有关写作的课程。但我还是决定自学,从看国内的创意写作课程开始,辅以创意写作书籍以及创作者分享写作技巧、经验的视频,我开始自己探索写作。
期间走过很多弯路,目前也未窥得门径,但随着阅读越多,我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
一开始从网络文学作品转向纯文学作品,我觉得枯燥无味,举步艰难,一直犯困。
但当我带着如何写作这个问题,去看写作工具书,当我由于写作课程,对老师的著作开始感兴趣时。我发现,就算是外国作品,虽有文化隔阂等问题,我也逐渐能看进大脑中,并思考要如何学习与应用。
与此同时,看网文我也开始思考,明线,暗线,哪里是伏笔,书的开头,主角的目标,冲突,书里包含哪些元素……当我开始带大脑看网文,网文就不用戒,因为这不再是一个放松享受的过程。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阅读却不思考,除提供情绪价值,并无太多用处。阅读加思考,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书籍会不会让人进步,要阅读完才知道。但阅读有用,我们从小就知道。
或许阅读无法赚大钱,但赚钱需要学习,需要阅读相关知识,武装大脑,改变认知。
总之,阅读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如果人生迷茫,不妨多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