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你本不是你,或者你想的你其实不是你。这是一种哲学理念,但也是佛家思想的精华。
你如果想想或者真实的实践下面这些场景,你或许会发现一些奇妙的东西:
1.当你静下来的时候,关掉都有的电子产品,就像打坐一样。关注于呼吸的动作,是不是会有想法不断蹦出来,不受控制。
2.当你仔细观察一片绿叶,或者观望天空,静静地。是不是发现有那么一瞬什么想法都没有。
当你做了上面的两个动作之后,你已经体验到了本我和有意识的我之间的差异。
当然,这只是为了引出今天想要探讨的话题,自我意识。
在电影《Detachment》---超脱中,男主角对学生说过这么一席话:
We must learn to read,
To stimulate our imagination
To cultivate our own consciousness, our own belief systems,
We all need these skills to defend, to preserve our minds.
这一席话,也许道出了教育的真正价值的意义,即让人有思考的能力。这又和哈佛某届校长说的,“我不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出去的时候是技能高超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或许侧面强调了意识,特别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在我们所成长的环境里,你会发现你从小被灌输工作,学习,事业,婚姻这些观念,而且一环扣一环,这其实似乎是一个“骗局”,因为你只是按部就班的走着,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都很迷茫,甚至有些大学生会走上轻身的道路,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发现了这是个骗局,但依然无法做出“出轨”的行为。
人的思想,情感,对事物的态度和反应其实都是外力和内力的作用,内力包括了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经验,体验,知识等。外力则来源广泛,有社会环境,文化,学校教育,朋友,父母等。在安东尼罗宾的《激发无限潜能》有对这种视角清晰的描述。
就像对待同一件事,有的人是偏激的,有的人是保守的,有的人是中庸的,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体现。所以由此问题就来了,你的情绪真的代表了事物的本身吗?或者是你对事物的反应是你真正的反应吗?在这里我想阐述的是:
1.对任何事保持怀疑的态度
这个问题真的是这样吗?我这么做有什么道理吗?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动呢?当你总是会对一些事物提出怀疑的态度,你或许就会发现你的意识就不会被牵着走了。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是被社会或者环境牵着走了太久,太久,久到自己都麻木了,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和勇气。那么怎么才能保持怀疑的态度,首要的是要给自己时间。如何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就是要学会静。
2.打坐不是和尚的专利
现代心理学,有涉及到神经科学的内容,在这个模块里面会讲到神经的可塑性,或者有神经链调解术(NAC)。当然我不是要讲述这个东西,我是想说目前的社会,存在很多针对大脑多巴胺“下毒手”的产品,尤其以社交网站为主,很多年轻人每天大部分时间就花在这上面,往往越玩越空虚。
为什么,就是因为人缺乏自我意识,然后刷刷刷地过程中就像被钩住了一样,想摆脱都不行。
所以放下电子产品,与网络隔绝是静下来的前提。而静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冥想,当然怎么冥想大家可以随便搜索就知道了。静下里之后你就会开始有机会思考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
3.一切痛苦地根源在于我执
我引用了佛家地观点来作为引入。当然我不讲出世,不是劝大家都去做和尚,我只是想说当你明白了很多事物是我执,你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比较客观和冷静。贪,是很多罪恶的原象,你会发现很多犯罪都是源于社会,这个浮躁的社会,你从小被灌输权,声,色。小孩子不知道什么叫xinggan,我想很多父母也不会这样教孩子,但是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为什么是知道这些,是因为文化耳濡目染的结果,包括电影,媒体等。但很少有人教育孩子要辨证看事物,要以怀疑的态度接受自己受到的信息。文化催是我们养成了很多偏执的行为,进而有了顽固的我执。如果你没有接触到那些事物,我想很可能你会拥有真正的快乐,就像出生的婴儿那样纯静,但是事实你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迷失了。
你需要做的是找到迷失的自己,回归本真的自己。这样或许世界会少点不合理的事情,少一些不堪的事情,少一些罪恶的事情。就如杨绛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你也能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