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来高度重视减负。但本官今日并不讨论减负能否实现或如何实现。
今天要思考的是:减负以后,学生在增加出来的更多时间里,可以做什么?
【事件】
今天坐在公交车上,闭目养神期间,听到一位阿姨在给她的外孙或外孙女打电话,电话内容关于做作业。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常见的催孩子做作业剧情。因为这位阿姨多次说"早点做完作业早点玩","劳逸结合","先把作业做完","今天做一半,明天做一半"……
很快,一句关键的话语出现,让我知道这不只是催作业这么简单。"今天做完了明天来姥姥家"。这句话出现后,在随后的通话中叫孩子来姥姥家的意愿表达得越来越直白了。
这,是一场以作业为"筹码"的"亲情谈判"。我听不到电话里的孩子怎么说,但我能听到这边的阿姨一边表达着想让孩子过来的意愿,一边又矛盾于做作业这件事,怕耽误孩子学习。所以,她又说"来姥姥家",又说"读书是第一位"。
电话的最后,这位阿姨略显失落地说:"不来就不来吧……"
阿姨显然纠结于又思念孩子又怕耽误孩子学习的矛盾,那么问题来了,作业和家人之间,怎样的关系是合情合理的呢?
【提问】
首先,做作业是为了什么?短期来说,是为了课程成绩?中期来看,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那么长期来看呢?长期的"为了"里有家人吗?如果没有,那有谁呢?
我们再从有限性来看。作业和人生,哪个是有限的?
如果给定同样一段时间,只要老师愿意,完全可以用作业将学生的这段时间填满,在某些情况下,这甚至取决于任课老师的心情。作业的量,即使不是无限的,是否也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否有制度约束过老师通过作业"剥夺"学生时间的权力?
但对于每个学生自己的和家人的人生而言,每一分每一秒是否都是一去不复返呢?那么,作业的有限性和人生的有限性,孰多孰少,是否显而易见了呢?
如果物以稀为贵,那在作业与人生之间,哪个更珍贵呢?读书,真的是第一位吗?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以他的态度是什么?
听说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孩子的至亲去世了,但大人居然不告诉孩子,理由是:耽误学习。耽误学习和耽误人生相比,哪个更耽误?
所以,减下来的负,与其说是作业的负,是否不如说是时间/人生的"负债"?那么,是用奥数班/艺术班/国学班等各种新的负来代替,还是用真情和陪伴来弥补本该和至亲共度人生的"负债"?
最后,极端假设一下,给你花不完的钱,或者让你做全世界最大的官,但条件是让你终此一生都不再有父母妻儿亲朋好友,你愿意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