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说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点:1、客观的描述事实;2、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心情;3、说明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4、提出具体要求。
可是我发现它好像没多大用啊。例如班里小黄和小张因为小事打架了,作为班长和他们进行非暴力沟通,就可以这么说:“你们两个因为某某事打架,我很担忧,因为我很在乎班集体的团结和谐,你们两个握手言和吧,好不好?”
或者同学们语文试卷总是不认真做。我可以这样说:“很多同学总是不在试卷上进行勾画圈点,留下做题痕迹,这让我很伤心,因为我已经反复给大家说过了,而且我希望同学们都能把语文学好,所以大家以后做题时留下做题痕迹,对文章进行勾画圈点,好吗?”
我在给同学们交流这个事的时候,大家都说,这样交流好像没什么用。而且“我”很什么什么的表述反而容易让人反感。你感觉伤心担心啥的,管我什么事?
我问,这是为什么呀?
同学们说可能是人的劣根性吧,还是狠狠的批评比较管用。
回家后,我又给楠楠这样交流,楠楠饭前没有洗手,我就说:“楠楠,你饭前没有洗手,这让我很担心,因为这对你的身体不好,以后饭前便后一定注意洗手,好吗?”楠楠说听了内心毫无波澜,力度远远不如大喝一声:“洗手去!”
我问楠楠为什么,楠楠说可能是感觉太做作吧,毕竟和我平时的风格太不一样了。 所以说,什么都不是万能的,不能生搬硬套。这种句式,我们口语中运用就是挺奇怪的。可能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不同吧。不过对孩子或对学生都有明晰的指令要求和客观真实的评价是很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