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本科快毕业时,一位师兄跟我说过一句告诫的话:“你知道吗?对于很多人来说,北大就是人生的最高峰了。所以他们一毕业,就开始走上人生的下坡路。”
当时听完这句话的感觉就四个字,毛骨悚然。
我的人生下坡路即将在几个月后开始了吗?那时的我在刺眼的阳光照耀下的校门旁,有些怔怔然。
毕业许多年,出了国,留了学,又留在美国工作了数年。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果真,好像人生中最幸福的那些日子,还留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以及青春时嬉笑怒骂过的燕院里。
我可能是人们眼中标准意义上的“好学生”了吧,所以这个称谓在给予我自信的同时,也让我不断反省和鞭策自己 ——
一个人在学校里能成为好学生,在社会上就一定能成为有用的成功的人才了吗?有什么在学校里作为好学生养成的习惯,反而会成为走入社会时的软肋?我经常问自己,却多年不得其解。
然而,最近听Ray Dalio的Principles一书,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原则惊醒了我。

我发现,原来自己多年作为好学生,果真有自己看不到的盲区,如果不改正,这些盲区就会是我前进路上最大的阻挠。
Ray Dalio在关于人生的原则一节中提到,每个人必须刨除自己的骄傲(ego),而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怎么对待那些我不知道的事实真相?
毕竟,面对已知来做决定很容易,但是如何面对并处理自己的那些未知,却很难。而对未知事物的处理方法,往往就决定了一个人选择的成败。
比如选工作,你也许知道这个工作会给你好的薪水待遇,但是你怎么了解这个工作背后,整个公司的文化?你在做决定时,会考虑这个未知的,但非常重要的事实吗?在发现自己对此一无所知时,你是选择直接忽略这个你看不到的巨大冰川,还是努力近可能地通过询问他人,实地考察,来最大程度地接近事实真相?
在了解未知的过程中,Ray Dalio还特别强调,一定不要固执己见。因为你如果真的对梦想执着,那么你不需要拼命证明自己的最初选择或者观点一定是正确的,而只要努力通过寻求他人帮助和意见,找到最正确的那个选项就好。
综上两点,我发现,常年作为好学生的我,其实在“探索未知”,和“寻求他人帮助”这两个方面,做的都很差。
因为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所以我一直对自己的观点都很自信,因为常常都是数一数二的成绩,我哪里有会“出错”的时候呢?
但是,走上社会,每个人不再面临同样的课程,和拥有同样的经历。在社会中需要学习和处理的问题远远超过试题本身,所以我发现,因为我的盲目自信,我很多时候会一味相信自己做出的选择是对的,而不去努力了解“自己不知道的,那些不知道”。
与此相关,我发现我自己不光有些狂妄自大,也因为常年好学生的身份,根本没有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虚心向别人请教,以最快最好的方式了解事实真相。
比如我记得我当年在申请美国研究生院的时候,居然没有向不同的师兄师姐多了解不同专业的学习情况,没有仔细问过每个大学和研究生院的学习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我并不知道怎样申请才能有好的结果,只是盲目自信自己会成功。
我研究生毕业时也是一样,只是一味对自己心仪的职业方向抱有执念,而根本没有多多了解这个行业到底需要哪些技能,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事实证明,我所选择的职业和自己头脑中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回头看来,如果当时我放弃那种“自己埋头解题”的思路,还是通过他人的力量来得到最优解,人生的道路可能会很不一样呢。
这就是好学生常会有的软肋吧。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可能特别喜欢独立思考,又因为独立思考取得了好的成绩,却没有明白,人生道路上的最优解,不需要我们自己完成。
在人生的道路上,借鉴他人不是作弊,而是谦卑的智慧。
已经反思了自己很多,其实还有我还有一个缺点,也是因为成绩好带来的 —— 那就是,没有学会努力。说来惭愧,我好像一直考试就不需要费很大的功夫就能考好,所以我除了耍小聪明,根本没有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然而走上社会,并没有那些类型重复的考卷让我在成功中睡懒觉。真正的人生就像Ray Dalio说的,好像一场游戏。我发现,只有我努力奔跑,才不会落队。而只要我稍一停歇,便会被对手枪决。
所以我也是工作以后,才慢慢懂得了因为努力所以成功的,这种因果。
写下这篇反省,也是因为Ray Dalio在Principles的书中所说,我们只有毫无顾忌地、赤裸裸地直面在自己成功路上的所有阻拦,包括自己的那些确凿的缺点,才能真正达到自己的目标。
只希望,自己能在自省的路上,走的再远一点。而离自己心中的目标,又再近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