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背影》的教学设计,最常见的问题设置有:文中几次写到背影?几次写到流泪?“爬月台”用了几个动词?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感知文本和学习写法的重要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语实践都有一定的训练作用。但这些适合小学生回答的低级问题,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究竟有多大作用呢?对于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有什么切实帮助呢?我们教与不教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的教如果没有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课堂上的问题设置如果简单没有挑战性,仅仅是增长一点知识,这样的课还有价值吗?学生自读也可以从文本获得相关知识,要我们老师干什么?我们的每一节课有没有让学生在原有的高度再提升一点?或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学习能力,或是一种学习方法,或是一种学习习惯,或是一定的专业知识,我们有没有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所以,老师的站位很重要。备课是在备教材,更是在备学生。老师的高度决定着学生的高度。老师如果没有高度,如何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难道让那些聪明的学生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嘲笑自己老师的低能?感慨自己的老师是在重复过去的老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但师站的位置一定要高于学生。老师的站位决定了学生的视野。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老师一定要做“高人”!
回到《背影》的教学中来,我们看看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平华以《背影》为例,为我们展示了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的三个课例。
课例一
一、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这是一篇( )。(体裁)这是一篇( )
2、这是一篇( )。(内容+体裁)
二、筛选信息,了解背景
聚焦结尾的信
三、提炼信息,把握内容
父亲为我(看行李)
父亲为我(拣座位)
父亲为我(买橘子)
四、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聚焦“不相见”,为什么不是“没有相见”?
五、课时小结,强调学法
师:非常好。对今天我们的学习,大家回过头再梳理一下。读一个文本,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方法: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个文本的基本内容,包括它的体裁,写的什么;第二个,要学会筛选信息——从文本当中找到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个文本,写的这个故事;第三个,要把我们筛选到的信息跟这个文本的其它内容挂上钩来;第四个,还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同学们今后在学其它文本的时候,也可以照着这个思路做。
课例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