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潘新和教授的《不写作,枉为人》一书,不禁感慨,这样好的一本书,我却将之束之高阁,多么不该啊。
我认真做了笔记,并将其观点分享如下,也将此书推荐给大家。
1.写作是为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潘新和说,写作是为了抚慰心灵,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健康而富有的人。
2.不读经,无以言。读经,便是当“人”的资格证,是做人的基本的文化教养。没有文化教养、道德修养,不论你日子过得多么优裕、滋润,也无异于禽兽。读经未必是万应良药,而不读经,必定是无精气神的行尸走肉。
3.写作是阅读的目的。不能内化为人的生命的营养和素养,不能最终外化为言语表现和创造的阅读,是无效阅读,是浪费生命。
4.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可以断言,在文字基本过关之后,多读少写要比少读多写的学生写作上的进步要快一些。
5.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应“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当是写作创造与想象的真正的基础与动力,也是写作素质教育的基本点。盲目强调立意要高,必然要失去真诚。
6.写作,不是对生活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表达自我的独特感受和发现,是生活的生命化与心灵化,是主体的创造。之所以许多人觉得没有什么材料可写,或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原因不是没有生活,是缺乏自我对生活表象的存留和选择,加工和想象。没有“入心”的生活,再丰富也是肤浅苍白的。
7.你的心灵世界开阔,生活也便开阔;心灵世界贫瘠,生活也便贫瘠。你的想象力能走多远,你的写作疆域就有多大;你的思想有多么机敏,你的文思就有多么充沛。
8.思想人格的熏陶,情谊素养的磨练,学识视野的开拓,都需要多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9.既然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生活着,为什么却不是都能写出好文章呢?主要远远是文章不但要写生活,更要写内心。生活对每个人都一样,文章却应该是不一样的才好。要能在一样的生活中写出不一样的好文章,关键不是“贴近生活”,而是在于“贴近自我”,观察外部的生活在自己内部心灵中的反映,这叫做“内视”。经常地“看”自己,看自己情绪的起伏、感情的变化、思想的萌动,久而久之,你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细腻复杂、丰富多彩,你的笔下,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特殊的感受和体验。
10.匮乏与缺憾,失败与挫折,往往是人生的也是写作的财富。生活一帆风顺,凡是称心如意,暗示而满足,对写作可能不是什么好事。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读到这样的观点,于我,那是天翻地覆的颠覆的观念,也有豁然开朗之感。明天继续啃读,毕竟,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滋养的过程。希望我们都能牢记,切勿急功近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