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文化经典文学伊甸园您的语录我很期待
佛教的往事与今缘第一章第五第六节

佛教的往事与今缘第一章第五第六节

作者: 高丘上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05:49 被阅读5次

    第五节 大乘佛教

    佛教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公元一世纪,大乘佛教的兴起又给佛教带来了一次巨变。

    “大乘”是当时佛教中一个新生派别的自诩。他们把自己的义理,说成佛陀对大悟性人讲述的真谛,像无比巨大的车船那样,能够将无数众生载到解脱的彼岸,故称之为“大乘”。

    同时,他们贬称原有佛教为“小乘”,并说“小乘”的义理,乃是佛陀为禀赋较差的人所说的佛法,就像一只小船,只能解救修行者自己。

    佛教的传统教派并不认可大乘的这种说法,斥责他们宣讲的义理是“伪佛说”,认为将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更是无稽之谈。

    虽然大乘教派不断遭到传统教派的诋毁,然而大乘佛教自公元一世纪诞生后,便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不断有影响后世的经典问世。

    例如公元一世纪,以马鸣为代表的“大乘”先驱者们编著了《阿弥陀经》、《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等经典名著。

    又如公元二、三世纪,龙树和提婆创立了大乘佛教的中观宗(又称中观学派),其中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提婆的《百论》等论著,精辟地阐述了“假有性空”的中道观,成为论藏中的名作。

    再如公元四、五世纪,无著和世亲创立大乘佛教的瑜伽宗(又称瑜伽行派),他们的《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实论》等论著,细致地论证了“万法唯识”的义理,成为佛教典籍中的精品。

    随着大乘佛教名师辈出,大批经典精品问世,不仅彻底解决了佛陀生前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使得佛教理论趋于完善,而且还提出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新说教。

    这些新说教,不但争取到了更多的信众,而且为信众开辟了更加便捷的修行途径。可以说,“大乘”派的出现具有划时代之意义,它对印度佛教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大乘佛教最大的贡献,是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关于“菩萨”的说教。菩萨首先是大慈大悲的圣者,不但帮助人们修行成佛,而且随时随地救助苦难者。

    再者,菩萨又是众生修行成佛的一个中间环节,如果信众在修行中不能立即成佛,也可以成为佛的候补——享受在人间的菩萨。

    由于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化身,而慈悲在佛教里是善的最高表现形式,道德的最高标准,因此大乘佛教关于菩萨的说教,最大意义在于将神明崇拜与道德崇尚相结合,将人的善性与佛教的特质融为了一体。

    贡献二:在前人提出“灵魂”的基础上,大乘佛教系统地提出了有关“天堂”和“地狱”的一整套理论。从而使得“生死轮回”和“善恶因果报应”等说教,有了具体而生动的内容。

    贡献三:大乘佛教提出的世间空幻不实的说教,完善了佛教宇宙本体论的玄奥哲理,弥补了佛陀在宇宙观方面的欠缺。

    贡献四:大乘佛教提出了一个“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口号。这个口号,为众生修行成佛提供了新的依据,使修行途径变得疏畅而便捷,无疑坚定了修行者的信心。

    贡献五:大乘佛教在修行方面,一改过去成阿罗汉、身心俱灭、超出轮回的修行目标,而把成佛、转生到极乐世界作为新的修行目标。这个新目标对于修行者来说,既简便易行,又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贡献六:大乘佛教在实践方面,融入当地文化,打破过去不立佛像的传统,提倡大造佛像和菩萨像。这样一来,不仅堂而皇之的把佛陀搬上了神坛,而且使得佛教的寺院更加神圣庄严。

    大乘佛教这些贡献,使得佛教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在理论上更加趋于完备。

    就大乘佛教的历史地位而言,如果说部派佛教完成了将佛陀的教谕向宗教的蜕变,那么完善这个蜕变并使佛教走上成熟的则是大乘佛教。

    由于“大乘”派为整个佛教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促进了佛教的兴旺与发展,因此佛教在印度又繁荣了几个世纪,并促进了佛教迈出家门,最终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第六节 密宗佛教

    佛教同其他宗教一样,在其发展进程中,必然产生许多派系,为弘扬自己的主张而纷争。

    然而,佛教的派系纷争还有另一个特点,往往表现为哲学理论上的分歧。当然,这种特点充分说明佛教的博大与深厚。

    不过,哲学纷争终究是少数高层人物的纷争,一旦他们沉湎于繁琐的哲理探讨之中,势必会造成脱离广大群众。

    事实正是如此,到公元六至七世纪,佛教脱离群众的现象日益显现,再加上婆罗门教在改革中不断复兴,使得佛教在印度开始走下坡路。

    一些僧侣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而迎合广大百姓的需求,他们吸收印度教和一些民间宗教的低俗因素,制定了各种咒语及秘密宗教仪式和规则,创立出一个新的宗派,名曰密教。

    密教宣称自己的义理来源于法身佛大日如来,只对自己的眷属和最亲近者秘密说教,故称之为密教。

    同时贬称其他宗派的义理是应身佛释迦牟尼对一般大众的公开说教,没有私密可言,故称之为显教。

    由于这个原因,在密教的教义中,只保留了像《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等,一些被他们称作“六经三论”的个别传统经典,而多数是他们新修订的像“怛特罗”一类的非传统经典。

    如此一来,密教中的各派就显得十分随意。

    一些派别为了争夺信众,有的自称“易行乘”,有的自称“方便乘”,表明他们的实践方便易行。也有的派别为了区别于小乘和大乘,自称“金刚乘”。

    密教的出现,使印度佛教发生了质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他们放弃对佛教义理的探讨,取而代之的是专注于为民间百姓驱灾祛邪、降鬼捉妖的法事。

    二是他们抛弃传统的禅定、思辨等修行方法,以设坛场,举行秘密宗教仪式为修行的主要方式。

    三是他们将其他教派中有关多佛的泛泛之说,发展为泛佛说,并且进行具体化、形象化,以造出无数的新佛。

    四是在修行方面,他们既反对小乘佛教不承认众生皆可成佛的说教;同时又将大乘佛教宣扬的众生皆有佛性,通过累世修行方可成佛的说教,修正为“即身成佛”,主张众生通过修行,现世就可以成佛,甚至可以立即成佛。

    密宗放弃对佛教义理的探讨,抛弃传统的禅定、思辨等修行方法,反而以设坛场,举行秘密宗教仪式,以及专注于驱灾祛邪、降鬼捉妖的法事,必然与佛教的原有宗旨渐行渐远。

    密宗以泛佛说为依据制造出大量新佛,其结果必然在客观上冲淡人们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崇拜与信仰。

    密宗宣扬的“即身成佛”,实质上是在廉价地抛售去天国的通行证,势必造成佛教的贬值。

    就是这样一个教派,如果仅仅作为佛教中的一个普通派别,对于佛教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妨害。可惜公元六、七世纪以后,密教却发展为印度佛教的主流,这就使得佛教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内在特质,为佛教在印度走向消亡埋下了祸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教的往事与今缘第一章第五第六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vu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