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個習慣,就是每去一個地方一有機會就會專門去看看當地的坟地,這次也不例外。
上圖的坟沒有墓碑,後來瞭解到一般還未立碑的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墓中只有雙親其中一方,或是一方先去世另一方改嫁或再娶;二是墓中雙親都已下葬,但未滿三年的。所以如果祖籍為山東的東北人在村里有墓碑的定是滿足兩個條件才會立碑,這邊的墓葬習俗傳承於山東一帶,自百年前的闖關東以來從未改變。而經過三四代的時間,這邊的年輕人很多又返回山東,很有種追根溯源的意思,雖然不一定是原籍,但是人們還是會有一種思鄉之情。
我曾到過馬來的檳城的一個墓園,那裡面的墓碑各種各樣文字也各不相同,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造就了奇特的墓園景觀,光是文字就有多達三種以上,英語、中文和馬來語,還有在那裡去世的其他國家的人,上面就可能會出現那個人的母語。墓碑的形式也是各種各樣,有天主教形式的十字架雕刻的墓碑、有清朝人在那裡定居後去世的清朝墓碑、也有東印度公司的外國員工在那裡去世就地下葬所立的墓碑,而這其中光天主教傳教士及家人的墓碑和墓葬結構就又有好幾種。有的墓碑上還有照片,有些模糊不清有些又清晰可見,紀年方法也各有不同,尤其是南下的華人的清代墓碑,上面的紀年方法延用的是清代年號,祖籍哪裡。同一個墓園中能有這麼多種的墓碑真的是在各個方面都好有研究價值以及歷史意義。每當到一個地方要想了解這個地方光靠了解活人的東西是不夠的,殯葬文化也很值得探究,照樣可以反映一個地地域的特點。如果能在一個比較有歷史長度的地方或是民族性的地方碰到出殯那就再好不過了,比如之前去大理有幸看到一次出殯隊伍,是一個八抬大床上面用新被新褥蓋著逝者,被上繡著大理白族段氏XX;再比如有次去山西平遙也正好碰到出殯隊伍,吹鑼打鼓好像還舞獅還是跳了一種舞蹈,我記不大清楚了,好不熱鬧。這些奇遇我都覺得是旅行之外的彩蛋,總會記在腦海裡,感覺自己佔了莫大的便宜沾沾自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