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由于没有受到正确对待,致使心理遭受创伤的孩子,进入初中开始出现的各种判逆,让家长焦头烂额是必然结果,由此酿成的悲剧数不胜数,每一个悲剧都是一个大大的教训,足以让人警醒觉悟。
进入初中阶段是这类孩子的问题浮出水面的开始,学业变多变难,孩子身心发育加快,急于长大,但成熟度还远未达到,想做自己,内心又很迷茫,与父母建立了稳定依恋关系的孩子,安全感会带来足够的成长动力,即使面临学习变艰巨,他们也足以应对面临的挑战,适应初中的生活及学习进程。
这期间父母如果有足够的引导能力,孩子不但会适应自身成长的速度,更会养成难得的快乐学习,享受学习过程的美好境界。
足够的引导能力,必然在思维层面要有一定的高度与广度,还要有与时俱进,终生成长的好学习惯,更重要的,是能在面对孩子时低下身段,感受孩子的感受,所谓的同频共振,就是有时候需要与孩子同喜同乐同愤怒,你的心我最懂,你的感觉我理解,我们会跟你一起面对你的快乐你的一切,我们永远是你最亲最亲的人。
只有这些还不够,也就是只做到理解还不够,我们的思维为什么还要有足够的高度和广度?不具备这两个度,我们就无法做到有效引导孩子,看不见自己的未来,没有自己的目标,自我人生没有航向,我们本身就糊里糊涂,又会把孩子引向何处?父母有清晰坚定的目标,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又怎么会迷茫?
思维的高度与广度,来源与脚踏实地的勤奋,来源于高度的自律,更来源于沉下心来面对眼前的现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珍惜生命中每个日子,用满腔热爱,爱生活,爱家人,更爱我们的孩子。
这份为人父母之爱,是真正成熟之人的爱,也只有真正的成人才能付出真正的爱,成熟代表遇事时的冷静,行为完全独立,能处理好各类关系,能做到坚持自我,并能自我激励。如果作为父母本身还没长大,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凡事任性跋扈,或过于软弱糊涂,完全不懂自我为何物,这类父母,远谈不上成熟,又怎么引导孩子?
对于这些判逆和让父母老师头大的孩子,急于找对策找方法,病急乱投医并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直以来的亲子依赖关系才是根本,而所谓的技巧与方法,类似于身体发炎服用的消炎药,可能起到一些消炎镇痛的作用,当下缓解病情,但很快孩子的问题会更多地暴露出来,面对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顽固,有些父母只能在用尽各种方法后败下阵来,听之任之,有的宁可相信树大自然直。
出现这些状况,只服用一两剂消炎药不会起根本作用,只有弄清楚问题的出处,孩子究竟为什么一到12岁后就开始跟父母剑拔弩张,封闭了跟父母沟通的桥梁?
因为关系的缺失,亲子关系的扭曲,孩子从小活在糟糕的不快乐的环境中,致使他无心学习,小学期间在父母的逼迫和对亲情的恐惧下还能应付,而一旦升入初中学业压力变大,只靠因压力与害怕已应付不来,另一方面身高力量的成长也让曾经饱受欺压的屈辱感出现觉醒,开始疯狂想做回自己,来自成人的威逼利诱对这么大的孩子已构不成威胁,甚而孩子会拿生命威胁父母,这似乎可以是对之前的一种反扑与报复。
面对这一地鸡毛的亲子关系,父母要想从根本上转变败局,绝非一日之功,搞清楚病因,那就下决心重新建立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包容与爱,不论孩子做对的时候还是行为过份让人闭气的时候,爱都要在,理解都要持续与坚定,而往往孩子越让人不可理喻时,更是在以他的方式在向大人求助之时。
重建关系是本质,父母首要做的是改变自己对待子女的言行方式,控制情绪,正确地把对自己的爱传达给孩子,不因任何现象及孩子的反应而反复无常,坚定地相信,父母的每一分改变都会换来数倍的收获,因为孩子爱我们总是比我们的爱更多。
还有的父母会感觉自己事业有成,各方面经验丰足,与孩子说话时自然会有以上对下的教训口气,或仅仅是拿自己身为父母为特权,蛮不讲理唯我独尊,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而不是与自己同等的生命去尊重,这种境况下的孩子很难形成健康的自我关系。
不论哪种原因,一旦亲子关系遭受破坏,父母首要做的最紧急的事,就是放下一切,去修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让孩子重新依恋父母,与父母的依恋给孩子带来的安全感,是孩子前行路上克服障碍的原动力,让孩子在成长中自然融入社会,处理好关系的同时,还有足够的勇气做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