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判逆期吗?孩子绝对绝对没有判逆期,只有逆反现象?
斌斌十二岁时,家里又添了妹妹,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忙着照顾妹妹,做家务,根本没时间管理斌斌。有一次,母亲发觉钱包里少了一百元钱。家里没有外人,难道是斌斌偷了吗?母亲不动声色地和斌斌聊天,了解到斌斌内心的委屈,只是为了让父母多关注自己,分一些爱给自己。母亲紧紧地抱住斌斌,心疼着斌斌,没有一句责怨。就这样斌斌逆反心理消失了,再也没发生偷钱的事了。
父母不给孩子贴标签,当孩子出现自卑,打架甚至偷盗时,父母要从自身找原因,哪里做得不好?对孩子疏忽,冷漠,缺发爱和温暖,多抱抱孩子,将孩子缺失的安全感找回来,和孩子走心地交流思想。
为什么孩子对外人很好,对父母不好呢?佳佳小时候,父母忙着生计,对佳佳总是恨铁不成钢,大声地斥责,将生活磨难产生的怨恨发泄到佳佳身上,希望佳佳给他们争回荣誉和面子。佳佳扛着压力长大了,开始对父母反击,令父母伤透了脑筋。
1,邀请而不是要求
一个让人舒服的父母远远比一个优秀的父母更重要的多。
你能给孩子做朋友吗?你说话,他愿意听,他说话,你愿意听。你把家长身份压得很底,朋友的身份抬得很高。所有人讨厌给有味差的人说话。“我是你妈,你必须听我的。”这句话就是味差。孩子喜欢跟同学交朋友,平等而快乐。
佛说:“众生平等。”家长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能说话有味差,轻则批评,重则殴打,靠暴力解决问题,只能证明父母的失败。
2,分享而不是教导
孩子喜欢分享,那是平等的交流,而教导是有味差的。小雨妈妈发现小雨有早恋的倾向。“小雨,过来一下。”小雨妈妈将小雨喊到身边,温和地给小雨讲初中同学雪儿的故事。“雪儿很漂亮,皮肤白皙,身材婀娜,就因为早恋,后来被骗,怀孕没上成学,生活过得很悲惨,一辈子没走出大山。”小雨惊诧极了,深深地同情雪儿的命运。“妈妈希望你好,不要被人欺骗。”小雨妈妈意味深长地叮嘱。小雨重重点头,亲了妈妈一口,感谢妈妈的睿智,化干戈为玉帛在无形之中。
而有的家长,知道孩子有早恋倾向,忍不住大怒:“你怎么不听话?你才多大呀?”手指指着孩子额头,面目狰狞“你现在是学生,当务之急是学习。”那种语气和神态,仿佛孩子是“罪犯”份子,逼得孩子和家长对着干,严重会离家出走。
一位智慧的妈妈说话,让孩子自己决定,并且让孩子以做这件事为荣,充满成就感。例如,妈妈买菜回家,东西重。“宝贝,能不能请你帮妈妈一个忙?帮我提这个?”“好啊!”孩子非常乐意帮助妈妈,觉得自己是小小的男子汉,能够帮助妈妈分担压力,很成就感。
另一种“你还是男子汉?就不能帮一下妈妈?”充满指责和否认,即使孩子做了,也是被迫无奈,内心充满挫败感,不被妈妈尊重的痛苦一直延伸着。
跟任何人说话,邀请而不是要求,让人觉得非常舒服。楼下有总经理的快递。“请哪位伙伴,帮我拿一下快递,谢谢!”职位越高,态度越和蔼,谁都愿意为他跑腿。
3,关心而不干涉
一个孩子从爸妈身上学做人,爸妈谦虚谨慎,孩子也会尊重他人。
父母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少背着孩子,翻书包,偷看日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父母味差孩子“你是我生的,凭什么不能看你书包,而且我是为你好啊!”自从有了这句话,父母无视孩子的人格,尊严,而对他做各种事。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你今天可以这么对他,他将来也会这么对你,让你吃不消啊!父母与子女之间,做到关心就够了,不干涉孩子的自由和人格。
4,尊重他的情绪,不放纵他的行为。
人有喜怒哀乐惊恐思七种情绪,每种情绪都值得尊重与善待。
三岁小孩,看到玩具,又想买。眼里流露出悲伤的渴望,拽着妈妈的衣角,恋恋不舍回头望,眼角的泪汹涌而出。有的妈妈说:“孩子,你可以哭,妈妈陪着你哭,好吗?”哭一会儿,悲伤哭完了,就想开了,家里有同样的玩具,接纳了这件事。
而有的妈妈:“不准哭,有什么好哭的。”压制孩子的情绪,不允许他表达脆弱的情绪。这样时间长了,孩子活得压抑,痛苦,无助,伤心,绝望。
心理学家李雪说:“当你控制不住想要对孩子歇斯底里的时候。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自欺欺人:我这是教育孩子,为孩子好啊!一个是自省:我内心有很多愤怒痛苦需要被觉知,需要被疗愈。我也曾经被母亲这样伤害,我愿意承担,且于我终结。”
父母就像一个容器一样,承接孩子的情绪,无论什么情绪都装得下。孩子的心智尚成熟,遇到烦心事不能自行消解,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用高度的关注,认真倾听的心去对待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不知不觉调整过来。
从小被父母肯定,接纳和喜欢的孩子,往往浑身散发着光茫,内心流动着爱,更容易被周围人认可和接纳,未来生活也会过得很好。
好的亲子关系,一定记得两条:
1,爱,是如他所愿,而非如你所愿。
2,分清什么是孩子的错误,什么是你的情绪。如果是孩子的,请温柔地指正,和悦地教导;如果是你的,请自行负责,若不幸酿成伤害,一定要勇于承担和道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