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爱毁了你的孩子

作者: 平凡是一种势 | 来源:发表于2018-03-27 21:46 被阅读0次

    近日,有亲戚要结婚了,于是父上大人和母上大人都有点把持不住,轮番地打电话来催婚。

    “你也老大不小了,再不结婚不就没人要了吗。”

    “隔壁的小强,比你还小一岁,人家的娃都上小学了。”

    “每次被人问到当爷爷了吧,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人家。”

    “趁我现在还能动,赶紧把娃生了,好给你照顾不是。”

    “我是为你好,年轻的时候谁人没有三两任性,但往往长大了才知道后悔,我们不想你以后后悔。”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太过常见,父母一辈子为子女操碎了心,恨不得能把孩子的一生都给安排了,好让子女能少走点弯路,少吃点苦头。

    我的父母就经常说,“在我心里不管你几岁,你永远都是个孩子。”

    可现实是我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了,也必须独立了。他们没必要,也不应该再把当作一个小孩子了。

    婚姻是一个人与原生家庭分离的里程碑事件,理应有当事人自己做主不是吗?

    况且关于一生的幸福,若是这么重要的事情都无法遵从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决定,那么我,还是我自己吗?

    反过来想想:

    为什么父母总以为子女需要他们来操心?

    父母需要为子女操心一辈子吗?

    子女真的离不开父母吗?

    亦或是父母离不开子女?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但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

    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而像这样总为子女操心的原因大抵是,父母无视子女的真实存在,把自己的“内在小孩”投射在子女身上。

    爱不是替代


    网上有个段子:

    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

    子女明明不冷,但父母坚决否认冷子女的感受,子女的判断,硬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在子女身上。

    “我都替你觉得冷,你怎么可能不冷?”

    父母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在告诉子女,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你只要听话,服从就对了,其他的都交给我们。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都往往缺乏独立,丧失自我。

    典型的例子有杨丽娟疯狂追星刘德华事件。

    杨丽娟做到了听话,大小事情都靠父母,结果他们卖房子借钱也没办法帮她实现追星梦,最后逼得她的父亲自杀用遗言的方式向刘德华索取一次和女儿见面的机会。

    对于幼儿来讲,父母仿佛是全知全能的,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父母仿佛都能轻松满足。但是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父母满足子女需求的难度也随着增加,且很快地便再也无法满足了。

    父母不能替子女学习,不能替子女处理人际关系,不能替子女谈恋爱,工作等等。

    但在子女的心里已经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问题找父母”的心智模式,根本无法独立自主地解决生活中大小问题。

    这时,子女才惊恐地发现自己的无能。于是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企图逃避现实,并幻想一个全知全能的“理想中的父母“。

    杨丽娟或许就是把刘德华幻想成了“理想中的父母“,才那么疯狂地追逐。

    现实是骨感而又残酷的,究其原因,子女的大部分问题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探索,并成为自己的过程。

    父母给予子女最好的爱的方式是,守护。

    而不是把子女培养成自己理想的模样。

    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便是把子女当作自己的替代者,实现欲望的工具。这样的家庭环境像是枷锁,锁得子女将要窒息,不得不泯灭自我来苟活。

    不为自己而活的人生真的有意思吗?


    守护之爱,也不是溺爱。


    心理学家华莱士在<父母手记: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中提到这样的例子: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找心理学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在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

    母亲点了点头。

    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希望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在让他走进洗碗池了?

    母亲称是。

    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两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了对吧?

    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

    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给他找到了一个令人羡慕你的职位是不是?

    母亲瞪大了眼睛问专家,你怎么知道?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

    专家回答道,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没钱的时候,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付出”与“不付出”都是爱


    生活里有许多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大都是因为方法不对。

    天下父母为子女付出得太多太多,但就像雷军说的,战术上的勤奋并不能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有些时候能为子女做到“不付出”才算是真爱。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长成自己的过程,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会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父母若是退一步,不再一味地付出,那么子女便能学会如何付出;父母若是一味地付出,那么子女就只能学会索取。

    一个只懂索取,不懂得付出的人,你喜欢吗?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用爱毁了你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ce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