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创新教学,决战课堂。
“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首先应当致力于解决教学效益的前提条件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事实上,在课堂教学的现实中,迄今为止存在三种认识论见解。一是通过传递形成认识的重视记忆的见解;二是重视思考力培养的见解;三是以“相互赋予意义”为基础而形成认识的意义交流的见解。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第三种认识论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有效教学”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致力于合理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的创造,亦即支撑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清楚地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学中的对话是旨在实现教学的目的而展开的。它是以教师的指导教师制定对话的目标与计划,因应教学过程的阶段而展开的具有种种功能,为引导学生发展智慧与德性提供一定的方向为特征的。
“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致力于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的转型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班级氛围的变革;二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
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中,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换言之,作为教师的角色,不存在所谓永恒不变的知识结构,也不存在所谓的知识权威,教师更是一个“解构者”。在解构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知识文化的建构。
“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教学,不是教师的表演。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就是说,“学生成长”成为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而学生成长并不是仅仅凭借学业分数能够评定的。因此,围绕“什么是学生成长”、“如何判别”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创造“有效学习”的三原则是:设计出教者与学者均能安心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学习的课题、内容、方法和评价均适于学生的学习;在活动性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主体地参与的学习。
“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有效教学”可以大大开拓“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这是因为,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每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帅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个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其实,教师研究共同体是一种超越了学科、超越了教室、超您了学校的同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息息相通的共同体。“有效教学的究把叙事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促进救师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以“有效教学”作为切人点的教学研究,冲破了孤立地研究教学方法的陋习,拓展了教学研究的视野。这对于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转型,即从“传递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目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保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