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一说起源佛教,是佛教基本定律,主张今生的善恶业,引生来世的善恶果报,佛教认为根据因果规律,人能够自觉地把我和改造自己的命运。《涅槃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都叫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理论的基础,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从广义层面讲是存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这种“有因,必有果”的佛教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影响颇大。佛教与公元前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当时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核心地区与西域,中亚乃至西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出现,佛教信徒跟随贸易商队来到内陆,宣传佛法。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佛教逐渐被本土化,与中国儒家文化/道教文化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儒家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但善恶报在时间上有不确定性,现实社会中,有生之年经常会出现无法兑现的情况,从而动摇善心。而佛教提出因果业报一说,令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是由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引发和造成的,事情的结果无论好与坏均由本人承担,这便让人们有信心,做一个好人,此生做不完的事情,来世可以继续进行,这边是“死而不已”的由来。这种因果论像一个无形的警察要求人自律,在言行以及思想上不断的规范自己,令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边无形中令所有人按照道德准则要求自己做事,自然便有了行为因果论。

行为因果论亦是广义的因果论,是对存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换句话说,在我们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行事的时候,便有了一定的因,即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存在有了一定的概念;这种概念自然便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可以认为是果。例如我们今天需要做什么事情,一般经常会为做这个事情寻找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需要在客观条件下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这种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我们的本能。正如周国平在《生命本就纯真——在因果性之外》中所说:为结果寻找原因,为行为寻找理由,几乎成了我们的本能,以至于对事情演变的真是过程反而视而不见了。我们在社会上不断处事,为我们的行为不断寻找原因或者说借口,反而已经忽略我们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这边是对因果论骄狂过正的现象。昨天看了一个公众号,里面列举了众多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很少去钻研为什么,只知道自己需要做。其实当我们不断为自己寻找借口和理由的时候,便已经忘记了我们最本质的想法了。

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当前社会是一个物质快速发展的社会,精神追求必然跟不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多的是戴着面具,我们已经没有耐心去思考甚至理解为何别人这么做,所有人只是遵守着同样的游戏规则,因为这样更加的效率。之所以给自己一个原因是为了让自己置身于规则的制高点,尝试着说服所有人,令所有人去理解或者赞同,但这种情况往往在偶然无意产生一种荒诞滑稽的解释。例如有人给我家座机打电话,我因为不想答应回答说:我不在家。所以做事的时候其实没必要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个原因,真实的面对自己以及所有人,用真诚的行为去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顺其自然,才能有顺畅心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