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光明中医网校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三)

光明中医网校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三)

作者: 光明中医网校 | 来源:发表于2019-06-10 16:22 被阅读0次
光明中医函数大学教材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相互关系,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阴阳二气所构成。而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概括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一观点,正是阴阳学说宝贵的唯物主义思想所在。

  阴阳两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阴阳两方面的统一,主要表现在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转化,以及阴阳的相互包涵和无限可分性。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与消长平衡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无不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南与北、动与静、寒与热,以及动物的雌与雄等等,它们之间虽然或者为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或为相关联的两个事物,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相互对立。上下对立、南北对立、动静对立、寒热对立,雌雄对立。但恰恰是这些对立,才维持着事物的存在——发生、发展、变化。没有上下对立、南北对立,就没有空间方位;没有动静对立,就没有事物的运动状态;没有寒热、就没有四季;没有雌雄,就没有动物的繁衍等等。这些事例都充分证明了,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又如:四季的变化就是阴阳(寒凉温热)对立的结果,没有阴阳(寒热,温凉)的对立,也就没有四季的差别。同样,人体的生命过程,也包含着一个阴阳对立制约的过程。就生命过程的总体来说,“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即阴阳平衡,才是无病的常人的根本保证。但是,这种“平衡”并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中的平衡。

  由于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使对立双方中不致出现一方过亢的现象,使阴阳二气的变化水平维持在一个正常生命过程的允许范围之内。如果这种对立制约关系被破坏(或内因、或外因)即双方互不受对方制约,就必然出现一方偏盛或偏衰(或阳盛、或阴盛,从而导致阴不胜其阳,或阳不胜其阴),使阴阳失去平衡状(阴阳不和),或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疾病于是产生。就每一个具体脏腑来说,同样是阴阳对立制约,才得以维持脏腑正常的气化功能。如肝阴肝阳,肾阴肾阳等,正常情况下,阴阳双方互相制约从而不亢不衰。如果外感于六淫,或内伤于七情,使阴阳一方偏衰,就会失去制约对方的能力,就会出现另一方的偏胜。肝阴不足必然肝阳偏亢;肾阴不足,必然导致肾阳偏亢。已经偏亢的肾阳、肝阳,又反过来制约已经不足的肾阴、肝阴。于是,出现盛者更盛,衰者更衰。还有临床上常见的热证病人,必然出现舌苔黄燥、口干口渴、喜饮、便燥等津液不足的症状,这更是典型的阳盛伤阴的事例。

  治疗疾病的过程,也是一个阴阳对立制约的过程。如用阳热性药物治疗阴寒证,即是以热(药)治寒(证),以阳制阴的例证。

  由此可见,明阳的对立制约无论在自然界及人体,是普遍存在的。在人体,无论是正常生命过程,还是疾病及治疗过程等,都包涵着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相互对立,还包含着阴阳的互为消长。因为阴衰(消)必然失去对阳的制约,致使阳亢盛(长);阳衰(消),必然导致阴亢盛(长)。即“阳长则阴消,阳退则阴进”、“一阴一阳互为进退”(《类经·阴阳类》)。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变化,春夏之温热,是由于春夏阳气逐渐亢盛(长),抑制(对立制约)了秋冬之阴气,使秋冬阴寒之气衰退(消);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时节,阴气逐渐亢盛,抑制(制约)了春夏阳热之气,使春夏阳热之气衰退(消)的结果。《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记载的“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讲的就是一年四季中阴阳互为消长的渐变过程。一天之中阴阳消长的变化也一样,夜半之后阴气渐退,阳气渐进,至中午,阳气最盛达到极点,阳气便开始衰退,阴气开始复升,至夜半,阴气最盛达到极点之后,又开始衰退,如此周而复始。人体疾病过程更是如此,阴寒过盛(阴长)的病人,必然出现阳热不足(阳消)之证;火热亢盛(阳长)的病人,必然出现阴津不足(阴消)之证。

  因此,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互为消长,是自然界以及人体生命和疾病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尽管阴阳平衡是相对的,对立制约是绝对的,但在人体为了某种目的和需要还要维护这种平衡。医学家的最终任务是千方百计地恢复和稳定这种“平衡”,以达到健康和延长寿命的目的。如果不能恢复和维护人体的这种平衡,就意味着疾病的不可挽回和死亡的到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光明中医网校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oz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