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想法
谈谈关于“学习方法”这个话题

谈谈关于“学习方法”这个话题

作者: 芃芃女孩 | 来源:发表于2021-04-11 21:02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堆糖网

    1.

    以前有段时间,经常有人问我所谓的“学习方法”,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一些疑虑:

    “为什么我学习这么努力,到最后取得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别人轻轻松松,不怎么学,就可以达到我用功学习的程度?”

    “我的成绩总是得不到提高,是不是在死学习?”

    每次看到这些疑虑,总觉得,这背后透露出来的,不仅仅说,只是学习方法这一单一的问题;而可能是一种处于认知思维上的缺失。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真的是可以感同身受这部分人背后的焦虑、迷茫以及无奈。

    记得,刚从专科升到本科院校上课,在课堂结束后,我总会问任课老师这样的问题:

    “老师,有没有这样的几本书,我只要阅读那几本,就可以大概掌握文学史上如此繁多的文学作品的规律。”

    这个问题,我不止问过一位老师,起码三四位。

    当时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希望追根溯源到众多文学作品的根底,掌握最底层的规律方法,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找到这样的几本书,但在思索一门学科最本源的最根基的过程中,开始领悟到一些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也是,今天这篇文章想要分享的一个重点。

    2.

    首先,先说如何系统地学习一门学科,或者进入某一个领域。

    最基础的,当你进入一个新的学科领域,你应该了解关于学科的基本原理。

    比如,作为一名摄影初学者,你应该了解构图、光线、色彩、光圈、快门、感光度、白平衡、高光、阴影、曲线、饱和度、自然饱和度这些前期以及后期修图的基本常识。

    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使用法则,以及适用情形。

    再比如,在我刚开始自学考研文艺学时,就需要先学习关于这门学科最普遍的文学理论常识。

    其次,在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深化基础的运用。

    还是以上面的摄影为例,在知道什么叫“构图”之后,你需要知道它的运用方法,九宫格构图、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平行构图、交叉构图等等经典的构图法则。

    在理解“光线”的含义之后,你需要继续探究在不同的天气时辰—晴天、雨天、阴天、室内、室外、早晨、中午、黄昏等时间点的光线对摄影的影响以及如何更优地运用它们。

    在了解基本色彩知识后,你需要知道如何在前期构图搭配以及后期调色上运用它们,以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

    3.

    在这里,你可以借助两种途径来进行自我提升:

    第一,多阅读相关的书籍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类的,从实用角度讲解如何提升你的专业能力;一类是理论类的,巩固、深化、提高你对这门学科思维上的认知。

    作为一个常年泡图书馆的人,越来越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我们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多么便捷且知识丰裕的时代。

    无论是你在互联网上知识付费,还是借助他人实践指导,很多知识的运用以及习得在这个领域的印刷出版书籍中,就早已有之。

    仅仅需要的,是我们沉下心来,去阅读,去领悟,去运用,做一个心安理得的“拿来主义者”。

    第二,自觉地去打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

    一门学科就像一棵参天古树,盘根错节、纵横交织。作为初学者,我们先前掌握的基础不过是这棵古树上的一节纤弱的枝丫,是零星的、分散的、破碎的。

    所以, 最需要做的,是有意识地将已掌握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张紧密的、夯实的、牢固的思维图示。

    如果这一步你不知道怎么做,最基本的一点,先从你入门的书籍开始。问问自己关于这个学科迄今为止阅读了哪些书目,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基本知识点是否已全部烂熟于心。

    之后,从你所认知的视角,去把这几本书串联起来,让它们再形成一张更大的、更宽的、更夯实的思维脉络图。

    以至于到一定程度,你的思考应该是图像式的,你的记忆库里应该是随时可以调取某个知识点的多层节点图像库。

    4.

    当你做到第二点之后,最后一点,也就是第三,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认知方式。

    在这里,不妨以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三个学历层次来举例。

    比如我本科所学习的汉语言文学。在本科,学习的大都是属于上面所讲的第一点范畴,学习文学史、文学作品、文学名家等基本常识,以及辅助文学鉴赏。

    这个阶段,主要以吸收课本知识为主。

    到研究生阶段,汉语言下面会有很多的科目分支:古典文学、文字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等。

    每一个分支形成一门研究生学科。

    在这个层次,需要的就是作品深层次的理论学习。学习古今中外、东西方传为经典的文学理论,是一些相对抽象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立足于书目的学习,而是学会这些理论背后所依仗,或者说这个理论能够成立的逻辑思维,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思考其可成立性。再将其运用到其他的文学作品,或者文艺现象的批评鉴赏上。

    到博士生阶段,应该就是在研究生的基础上,不仅需要批判性的眼光,而且需对某些理论进行质疑、推翻、以及理论的重建。

    所以,进行到第三步,应该是对你的学科有属于自我的独特的认知与思考,并且能够深入进去。

    5.

    当然,这三个过程不仅仅是依序而为,有时候也是重叠、交织、同步展开的。

    其中,你对一门科目、一个知识点的思考深度,来源对两个方面的推进:一是刻意实践的次数,二是在学科内你所掌握的知识面的宽幅以及厚度。

    关于这一点,以考研举例。

    拿文科生来说,我经常建议一些考研的学生除了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学习打通知识之间的脉络外,还可以阅读知网上在这个领域、这个学科、或者你所报考的院校导师的论文,从中学习前辈是如何运用基础知识,以及其他更深层的知识。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再回过头去看基本知识,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以上,即是我个人关于“学习方法”这个话题的思考。

    主要分为三个推进层面:第一,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融贯连通的能力;第三:认知思维的构建。

    而这些,还离不开最重要的一点:时间。

    学习方法再卓越,再高效,都需要以一定的时间为载体。没有足够的可丈量、可实践的时间基底,一切到最后都会变成徒劳无功的存在。

    6.

    思考这个话题时,看见自己前不久在日记里写的关于现代传统教育的一段想法,也是这个最简单且纯粹不过的念头,支撑自己走过考研那段时光:

    “我不是一个‘唯学历’者,我更看重的,是学历背后所代表的,某种被忽视,甚至已经被无数主流媒体所遮掩的东西。

    是一代又一代的传统教育根基里所蕴含的对知识、对真理、对某种形而上的人文价值观的追索。

    是一代又一代的学术前辈开创并延续下来的严谨且缜密的思维训练体系。

    是一代代圣贤哲人皓首书海,与文字笔尖锲而不舍地对思想能够延续的某种执着与信仰。

    曾几何时,他们也知道,思想是不能简单地依持印刷文字来传承的,但是他们依旧对其葆有一种无何奈何的、倔强的期待。是这些,吸引了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谈关于“学习方法”这个话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sz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