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的“思辨”法也被称为“白板论”,他反对“天赋观念论”,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但洛克并不否定理性,他也强调经由心灵对经验进行“反思”,例如领会、思考、怀疑、相信、推理、知悉、意愿等的理性的作用,并且洛克非常注重人的对知识所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本能的激发和保持。洛克的“思辨”法的意义可能是:对于智商普通的绝大部份人而言,只要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经验进行理性的“反思”,那么通过勤奋的努力,终会有所得的。
问:前些天我们谈到青年人应具备“思辨、宽容、自律”的六字素质。之后我就聚焦在“思辨”这方面和你继续聊一聊。
在这里,我将“思辨”定义为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思维考量、分析辨别,它涵括了逻辑上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反驳等的逻辑形式,以及对经验内容进行感知、收集、甄别、加工等的过程。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曾对“思辨”的方法作出过不朽的贡献,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莱布尼茨、洛克、休谟、培根、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罗素、杜威、皮亚杰等。
我们争取在这个月内完成一个小目标,就是聊一聊他们的“思辨”方法论。
前几天我们巳经聊过了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笛卡尔、莱布尼茨的“思辨”法。今天我们就聊一聊一位“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洛克,你能介绍一下洛克在“思辨”方法上有什么说法吗?
答:约翰·洛克(John Locke)是17世纪英国的一位哲学家和政治家,也是经验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辨方法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人类理解论》中。
洛克的“思辨”方法主要强调观察和经验。他认为,我们的知识来自我们对感官世界的观察和经验,我们的思维是基于我们对经验的感知和反思。
在洛克看来,人类的思维是通过两个来源获得知识的:感觉和反思。他认为,感觉提供了对外部物体的直接经验,而反思则是对感觉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他认为,这两个来源是相互关联的,因为感官经验和反思是不可分割的。
洛克主张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获取知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的得到证实。他同时强调了知识的限制性,他认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并且我们的认识是基于我们的经验的。
总的来说,洛克的思辨方法强调了对经验的观察和反思,并且他的方法也强调了对实证证据的重视,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方法的发展。
问:洛克的“思辨”法也被称为“白板论”,他反对“天赋观念论”,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他说:“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答:是的,洛克的“思辨”法也被称为“经验论”或“感知论”,强调人的知识和思维是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而不是天生的。他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思想、观念或知识,一切都来自外部世界的感官经验。他说:“人的意识没有一种先天的观念,没有一种可以称之为与生俱来的知识,一切都是由经验来的。”
洛克认为,我们的知识是由感官经验构成的,这些经验是通过感官器官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而获得的。他认为,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观察,我们的理解和认识是通过经验来的。
在洛克看来,思维的基础是感知经验,我们只有通过感官来感知外部世界,才能建立起我们的知识体系。他认为,所有的概念、判断和推理都是通过对感知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和组合而形成的。因此,他主张通过对感知经验的观察、分类和组织来建立知识,并将其视为思维的基础。
总的来说,洛克的“思辨”法强调通过感官经验来获取知识,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基于经验构建的,这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完全不同。
问:虽然洛克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否定理性,洛克所说的“反思”就是ᅳ种理性的作用。理性是“上帝置放于人心的蜡烛”。在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岁月里,如果接触到经验,理性开始运作,则自然就会产生诸如“1+1=2”,“两个物体不能同占ᅳ个位置”、“白不是黑”等(转自《西方教育思想史》(台湾·林玉体著)
答:确实,洛克并没有否定理性的重要性,他认为理性在思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主张通过感官经验收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归纳整理成概念和知识,进而建立起人类的认识体系。而这些概念和知识不仅仅只是感性经验的简单陈述,还需要经过理性的加工和分析,才能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洛克看来,人类的理性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拥有的,而是需要在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通过感官的经验,我们能够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但这些信息和数据需要经过理性的加工才能形成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概念。因此,在洛克看来,感官经验和理性思维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
问:洛克虽然反对“天赋观念”论,主张人性如白纸,但人性却有求知若渴的本能。洛克非常强调这种本能在“思辨”中的重要性。
他说:儿童本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不要熄灭这股天赋的本钱,并使其了解知识的可贵及探讨知识的态度与技术,则智育就已大功告成。对于儿童的发问,不可以讪笑待之,却应诚心真意地据实告之,否则,孩子的好奇心被阻挡了,追根究底之意向被忽略了。“假如用温和又敬重之情与之讨论,问题又给以解答,以满足他们的疑难,则我相信他们可以在阅读当中找到乐趣,知识也增长了,既多样也新颖,总比ᅳ再把玩玩具来得快活”。(转自《西方教育思想史》台湾·林玉体著)
他又说: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了解,与其作为ᅳ个学问家,不如“让他兴起ᅳ股对知识喜爱及敬重之情,吿诉他探讨知识的方法,当他有心于知识时能够改善自己”。洛克在《悟性行为》ᅳ书中举出为学方法与为学态度,与教育更具密切关系。(转自《西方教育思想史》台湾·林玉体著)
答:洛克强调了人的求知本能,认为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类天生的。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是抑制它们。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态度。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被教导探索和思考的技巧,而不是被灌输事实。学生应该被鼓励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育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应该被赋予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意愿。
问:洛克提出了什么方法用来激发和保持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答:洛克提出了以下方法来激发和保持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要熄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了解知识的可贵和探索知识的态度和技巧。
对于孩子的发问,不要讪笑待之,而应该诚恳地回答问题,以满足他们的疑问。
用温和又敬重之情与孩子讨论问题,并给予解答,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了解探究知识的方法和态度,让他们兴起一股对知识的喜爱和敬重之情,以改善自己。
这些方法强调了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学习知识。
问:谢谢你的总结!虽然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论,主张“白板论”,但他却十分强调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主动去“思辨”的重要性。
答:是的,你说得很对。洛克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张空白的白板,没有任何先天的知识或观念。但是,他同时也认为,人具有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并强调人应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理解事物。在他看来,人的思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激发和保持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因此,他提出了许多方法来鼓励人们去思辨,例如通过教育和探究等方式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