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加小猴儿妈wei-.-xin: millie_lf
9月份,小猴同学光荣地成为了一年级的小豆包。
报到的那天,我从教学楼门口张贴的全年级各班姓名表上得知了猴同学分班的信息。在猴同学班上45个孩子中,只有5个是他在幼儿园的“老熟人”,剩下的都是新朋友。我想,怎么才能帮助他尽快和大家熟悉起来呢,于是先用手机把姓名拍了下来。
回家后我用excel把姓名抄录下来,发现学校张贴的,除了性别的区分之外,并没有更多的“规律”。当我开始思考其中可能含有的规律时,发现原来有很多有意思的“玄机”和可以延伸讨论的话题:
--姓名的排序规则:在很多场合都会使用(拼音首字母、姓氏笔划)
--男女生人数(比例)
--人数最多的姓氏、不常见的姓氏(比如班里有个同学姓郄,恕我才疏学浅,不会背百家姓,这个姓氏自己还真是第一次碰到)
--三个字名字的人数、二个字名字的人数——能看出父母起名字时的偏好和时代特点:比如我和猴爸都是八零后,我们是名字都是二个字,周围同龄的同学同事也有很多两个字的名字;而我们的父母这辈以及祖父母这辈,三字名字居多
--名字中出现最多的字及含义猜测;名字与生肖、季节、出生时间的联系;猴同学自己的名字有什么含义、怎么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名字和自己
--笔划数最少/最多的姓氏/名字
--容易念错的形近字
--他第一个认识的同学、他结交的好朋友、他最欣赏的某个同学的方面……
整理思路后,我发现,基于他感兴趣的具体事情强化对上面的黑体字的理解,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为日后的应用题作一部分铺垫了。
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可玩”的空间很大:
1)这跟他的生活直接相关,更有意义性与趣味性。
2)能促进他对班上孩子的观察和一一对应,帮助他尽快和大家熟悉起来,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3)花名册的玄机和规律,非常抽象,如果当成知识点或者概念讲解,可能不容易理解;而在玩中,不需要刻意记忆,玩着玩着就理解了掌握了。
巨大的可玩空间意味着丰富性和持续性,眼看思维的野马就要收不住了,光想不“玩”,等于零。我觉得还是要一步一步慢慢渗透,从最简单最直观的玩起,于是“趣味花名册”的游戏就这样诞生了。而这个游戏,我觉得需要按照至少两个月的节奏,慢慢铺垫,慢慢玩。
开学第二天,我把名字按“先男女后字母”的顺序排列,打印后贴在了墙上。猴同学放学后发现了,激动地说,
“对对对,我们今天分了座位,但我忘了我同桌叫啥名字了,快让我看一眼。”
于是我们逐一查找,但找了半天猴同学也没能回忆起来。他倍感失落又若有所思地说,明天我一定要记下来。
一连很多天,猴同学都兴致勃勃地每天凑过去看几眼,有时会指着问不认识的名字,然后自己嘀咕着碎碎念两次。有时也会问起有的名字的拼音怎么拼读,于是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因为他没有上过学前班,我放低了对他拼音全熟全会的高预期,只要他问起,我们就同共操练。因为全是自发的意愿和目的性,反而学得非常快。
隔了几天,我把每个名字都标注了标音。我说、我写、他看着——他有似乎些动心,但没有主动提出要求,于是我并没有让他写。
之后,瞅准一个机会,我们讨论了一下“首字母排序”的规则,但他似乎非常困惑。我想,估计是台阶架得太高了,没有辅助性的小台阶,一步难以迈上去。所以我决定先放过去,过一段时间再说。
就这样,猴同学由每天必看“花名册”到隔两三天瞅一眼,一直持续了一个半月。到了十月中旬,随着学校的学习进度,他对拼音也越来越熟悉。有一天,他指着墙上的名字说,要不咱们来写写这些名字的拼音吧——从看到读,再到主动要求写,我感觉前些天他观摩我写拼音时埋下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又想到算术也是这个阶段的重点,是不是可以结合起来一起玩呢?于是细化的游戏规则就形成了:
--45个同学,两两一行,一共23行。自己决定骰子的颜色和每次要扔几个,点数加起来的数字就是自己要书写的那一行,书写两个名字共5-6个字的拼音。遇到已经写过的行数或者点数相加超过23的,重新打骰子。
--打印一式两份,他一份我一份,一起玩。
--每天一人就玩一轮,只需要10-15分钟,台阶不高、难度不大,吊着胃口,坚持玩十几二十天。
我对这个游戏的思考和理解是:
--算术连加——以骰子的点数作为具象认知依托,有时算不出来可以指着圆点通过唱数、清点的方式完成加法,而不是离开具体形象,抽象的进行“算式计算”。连加的过程,也是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的过程。单拎出来讲这个计算规则,太单调,太抽象,动用“记忆力”背下,不是个好办法,记得一次放学路上,有个家长还“考”孩子:“说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6岁多的孩子吱吱唔唔说不出来,家长说,“在加法算式里,每一项前后变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要记住,别忘了”……。我不知道孩子真正理解了没有。其实用三个以上骰子连加时,就已经在感知和运用这个规则了,游戏不是课堂,我不需要“教导”他计算规则,玩几次就吃透了。等到学校里老师一提,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就建立了。动用“理解力”,虽然似乎有些慢,但根基牢。
--拼音拼读、书写
--互动、观摩、示范:我把自己决定如何选骰子的过程自言自语念叨出来,把思维过程“显化”,让他看到。同时,我拼读和书写时,他等于也观察学习了一次,不仅示范拼读、书写,还“展示”逐一核对、自我检查的方法——并不是凑过来目不转睛地专门看我写才叫学习,我在他面前自顾自地写,他看或不看,听或不听,都是在“学习”了。而且更重要更宝贵的并不在于他是不是算对了、写对了,巩固了拼音,加化了算术,而是我找到了一个他感兴趣、愿意参与的、与他互动、陪他玩的方法,他在学习,也在为我提供珍贵的学习机会:观察和了解他如何认知、学习; 不断摸索实践与他交流的适当方法。
--自己在选择骰子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出现点数”的可能性(概率),形成最朴素、最直观、基于操作的认知,意识到如果想写第1行第2行,最好投1个骰子,如果想写20行以后,最好用4个以上的骰子,但是如果选的过多,反而点数“爆掉”的机会就会增多。但如果他没有感悟到,也没关系,可以不“说破”,有了这次铺垫就比没有强,以后还有很多机会慢慢感悟。
--如果孩子更大一些,可以尝试慢慢增加难度,比如要求点数爆掉时唱支歌等,增加挑战性和对抗性。但是对于猴同学,我不准备这样做,因为只有“台阶高度适中”——略有挑战而又不难完成才是最好的,台阶太高太费力,就不愿意爬或“劳损”了。贪多嚼不烂这句话,真是很有道理的。
猴同学一听是游戏,非常开心,还埋怨说只写一行,太少了不尽兴。
因为拼音书写还不太熟,第一天的两个姓名六个字的拼音写了很久,我俩一共用时大概20分钟,其中他17分钟左右,我3分钟。我想,台阶可能还是高了些,是不是还能再放矮一点呢?
这时突然想到早先为他制作并已经使用了很久、他非常熟悉的“声母韵母二维表”,用它作为“字典”或参考表格,在不知道怎么写的情况下,有个参照,是不是难度就更小一些,更容易完成呢?毕竟,我的目的不是拿小鞭子抽着他快快跑,而是出于乐趣的自发学习和领悟。于是,第二天,使用已久的声母韵母二维表以及反复“把玩”的花名册同时上场了。这下确实轻松不少,我俩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之后几天,打骰子,加法连加,写拼音,非常愉快和顺利地完成了。我觉得,这样的台阶高低,确实是更适合了。
如需此声母韵母二维表,请加小猴妈wei-.-xin索取:millie_lf前几天,老师跟我说,猴同学是班上为数不多的能认全全班名字的孩子之一,于是有幸得到了派发全班作业本的任务,他很得意,很多小朋友也都非常羡慕。我想,这真是个意外之喜了。
关于花名册背后的玄机以及诸多丰富的话题,我们还没有讨论过,我准备一点一点慢慢打开这其中的快乐。这样想来,一个花名册,至少能玩半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