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他在政治制度上的改革,却也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传承。
①|根正苗红,他手握重权
想要了解禹,我们应该了解他当时的背景故事。
首先,他的父亲鲧(gun),因为治水不力,被当时在位的皇帝尧,下令流放而死。
其次,如果按照族谱来算,禹也是黄帝(不是“皇帝”)的玄孙,只不过没有当上国君而已。(所以说,历来被儒家赞美的禅让制,我们知道就好了,其实只不过是粉饰,真正掌握国家命脉的,从黄帝开始,就已经是世袭传承了。)
再次,就算父亲如此大过,禹依旧能被推举去治理水务,可见禹这个皇族支脉手握重权,有当时的皇帝不得不妥协的因素。
所以,可以这样简单概括一下:禹,生活在三皇末期的王室重权继承者。并且,没了父亲。
②|替父出征,他心狠手辣
其实,心狠手辣这个词,有点委屈他了,然而,历来的变革者,都能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拘泥于细节小事的,往往固步自封,成不了大气候。
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后来的宋元明清,每一次的变革都伴随着铁血手段,禹也不例外。
改堵为疏,他成功的治理了泛滥的江水。然而,历史上,从来没有提过这件事情是以什么样的代价来交换的。
《史记》中有一句话这样描述禹的功绩: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汇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
历史以来,土木工程都是最劳民伤财的,更何况这种大肆的土木工程,更改整个黄河流域,开凿无数的沟渠,山川,这些工程的背后,在禹的时代,就是以劳动力的代价来换取的。所以说,禹无疑是狠心的。他明白拿什么去征服大自然,去做利益最大化的事情。
③|名利双收,他水到渠成
有些人,总喜欢直白的表达方法:我喜欢什么,我想要什么。而大禹不。
在花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治愈了泛滥的黄河之后(历史例外,在整个夏朝前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黄河多次改道)。无论是名声上,还是权力上,禹都是接替舜的最佳人选。
舜帝虽然有后,但是从头至尾,舜帝都没有实在的兵权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的支撑。所以,想要依靠舜帝的后代来掌管,肯定是不现实的。
接下来能和舜抗衡的,只有禹,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的赋税,和土地的使用权,都牢牢的把握在以禹为首的一众人手中。可以说是,受百姓爱戴,又手握命脉。
这个时候,舜根本没有选择,他想要保存最后的名声,自己不被推翻,只有一种办法,让位给如日中天的禹。历史记载中,美其名曰:禅让。
至此,禹在经历了皇族支脉被压迫,父亲身死,自己临危受命等多种考验之后,他实现了自己人生中政治野心的第一步:成功上位。
而皇位的继承权,也从禅让,重新回到了轩辕氏族的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