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

作者: 改变的迷宫 | 来源:发表于2021-02-15 20:57 被阅读0次

    昨天提到社会进步这件事,今天想就其与教育技术之间的一些联系进行思考。虽然我们常常用古代的明君来讴歌当代(即所处的时代)的君子,即使是从文化上也是比较喜欢用一些传统的精巧来讽刺当代的商品,其实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其说我们在表达对当代事物的不满,不如说在表达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殷切期盼。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讽刺了社会时代的黑暗,但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表达了他对当代明君的向往;王安石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贬斥了统治者的醉生梦死,罔顾国家而沉浸于奢靡之音,但他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写出了他对报国的期盼,从这些经历中不难发现,虽然很多古书中喜欢借古讽今,或者借古伤今,但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他们对今天的追求,换句话说,虽然很多人喜欢引用上古时期,中古时期的明君,但并不代表那些时代真的要比诗人所处的时代伟大。因此,《中国通史》中提到社会是在发展,“后世总比古人好”我是非常赞同的。

    既如此,不得不提到目前最亲近的一件事,教育。今天看到一本书,主要内容是对教育技术的阐述,从上个世纪开始,教育技术的发展便经过了几个阶段,最根本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后引入斯金纳操作理论,最后融合系统化教学方法,得出其中一个观点,教育技术是以科技为基础,以理论为引导,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强调个性化和个别化学习的系统方法。以上的内容稍微有些晦涩,转换为自身理解便是,从上个世纪开始,由于America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传统的被动式教育很难快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结合计算机的发展,引入视听教学模式,并将其与人性心理行为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前者改变了知识传授模式,后者改变了知识接受模式,两者相互接近,自然加快了学习的进度。

    上个世纪初在A发生的事情,上个世纪末也发生在了我们的国家,同样的发展模式引入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但是本土化的改变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的工业发展逐渐由技术引入转变为技术创新,教育也需要不断的改变去契合社会需求。

    纵观历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年龄仅仅只有一个世纪左右,它还处于发展萌芽期,若是认真的分析,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当代的教育更多的需要与心理发展相互契合,社会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大脑的活跃,大脑的活跃更多的是以兴趣为引导,然个体生长环境和基因的不同造成兴趣不甚相似,因此若是贸然的用一种框架化的教育技术来进行教育亦是一种另类的本末倒置。但这样说并不代表熟知教育技术发展是无用的,稍微有些经历的人不难发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退步,在教育技术发展初期,有无声电影的影子,目前有声电影也频繁的出现在课堂,在结合学生日常的一些行为,不难看出,由于生活中过于常见,在学校中已经对电影课堂缺少了某种兴趣,如果说上个世纪末的孩子看到电影最喜欢的事情是研究电影是什么内容,新世纪的孩子要稍微的深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是电影是怎么制作的。

    现在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六年级,初一初二的学生,沉浸于自己DIY的游戏和视频,这种创造性的行为在他们看来是另一种酷。当然生活中值得去探究的事物有太多了,例如见到吃的,会思考怎么做;见到游戏会思考怎么做;见到电影会思考怎么做.....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引子,如何利用当前的智能化系统,引导孩子自己去DIY一个“兴趣世界”也是一种模式。不过也许这个世界中已经存在,但还没有普遍运用。就现实来看,在引导学生兴趣方面,目前更多的依旧是意识,这种方式对年级高的孩子是有用的,但是对于年级低的孩子来说所需要的时间是有些长,不过后者的优势在于稳,一旦形成,更加深刻。

    不管如何,目前很想说,时代在进步,各种手段也都在发展,如何和当代的一些技术相互结合,更好的发展自己,才是日常思考的核心。(嗯,没错,今天就是看了书,写一下感想,稍微浅薄,下次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技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xmxltx.html